滅蟲天軍和天然肥料生產者
。假設一隻游離尾蝠一晚吃掉相當於自身重量(約12.3克)的昆蟲(哺乳期間食量更大),那么,光布蘭肯洞穴的蝙蝠一晚上就可消滅掉近250噸昆蟲,這些昆蟲里,一半左右是農業害蟲,包括地老虎和棉鈴蟲。要知道,單是棉鈴蟲一種昆蟲就使美國農民每年損失10億美元。
游離尾蝠出色的滅蟲能力得益於其高超的飛行本領,它們能輕鬆地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飛行,每晚的活動範圍可覆蓋周圍數千平方英里範圍內的市鎮和農場。游離尾蝠屬遷徙性蝙蝠,冬季不冬眠,它們3-10月在布蘭肯洞穴等北部棲息地度過,10月-次年2月底則在墨西哥等溫暖的南部棲息地度過。游離尾蝠遷徙時的飛行高度為3000米,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96公里,一晚可飛行460公里。這個速度可以保證游離尾蝠能在最佳時間到達中途暫居的洞穴。但令科學家不解的是,仍有一些游離尾蝠會留在布蘭肯洞穴中過冬,並且不冬眠,它們在冬季氣溫最低的時候都會死掉。
與游離尾蝠驚人的滅蟲能力對應的是,它們也產生大量的糞便,而這同樣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價值。蝙蝠糞便不僅是優質的天然肥料,而且具有許多潛在的價值。微生物學家Bernie Steele對蝙蝠糞便研究後發現,一盎司糞便中就含有數十億細菌,細菌種類達數千種,其中不少種僅見於布蘭肯洞穴中。這些細菌中,有的可用於淨化工業廢物,有的可用作天然殺蟲劑,有的經過處理後可作為抗生素。此外,萬年來沉積下的蝙蝠糞還可用來監測環境污染和研究史前氣候變化情況。
壯觀的蝠雲
游離尾蝠飛行時也聚在一起,就象一片片的雲一樣,尤其是它們傍晚出洞和黎明歸來時的景象更為壯觀。游離尾蝠飛出去的時候,就像一股黑煙湧出,洞口的"交通"擁擠程度可想而知,但卻從不發生相撞事故,有人計算過,洞穴口每分鐘飛出的游離尾蝠可以多達5000-10000隻。已經飛出的蝙蝠在空中向上盤旋飛行,形成渦流狀的蝙蝠雲,幾分鐘後,掠過遊人的頭頂,向遠方的夜空飛去。8—9月小蝙蝠正式加入到飛行隊伍中時,蝙蝠雲的景象更為壯觀,遊人甚至能感受到蝙蝠向上盤旋時產生的微風……
較之出洞,游離尾蝠歸來時的景象同樣引人矚目,因為你將看到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由落體運動”。為了不錯過機會,遊人一般在拂曉前一小時趕到布蘭肯洞穴。游離尾蝠歸來時,一般以高速飛行,到達布蘭肯洞穴上空1500-2500米處時停止前進,最先到達的以之字形向洞穴口俯衝,它們一個接一個地往洞裡飛,其情形好比一股濃煙被洞裡的妖怪吸進去。在此過程中,游離尾蝠會表演精湛的"自由落體”飛行,它們收起翅膀進行自由下落飛行,通過伸開並扇動翅膀來控制下落的速度和方向。
游離尾蝠的繁衍
每年三、四月份,游離尾蝠在墨西哥等南部棲息地交配後,便飛往布蘭肯洞穴等北方棲息地產仔育雛。到五、六月份,雌性游離尾蝠與雄性游離尾蝠分開,分別組成"育嬰媽媽俱樂部”和"單身貴族”兩個群體。"單身貴族”群體數量相對較少,一般由數十到數百隻雄性游離尾蝠組成,偶爾也可達到10萬隻或以上,"育嬰媽媽俱樂部”則數量龐大,從數十萬隻一直到數千萬隻,居住在布蘭肯洞穴的雌性游離尾蝠數目就在千萬以上,這個數字在六月下旬小蝙蝠出生後還要翻倍。
正常情況下,雌性游離尾蝠每年生產一隻後代,且大都集中在六月份的第一周和第三周期間生產。雌性游離尾蝠生產時用四肢緊緊地抓住穴壁,並在小蝙蝠出生後立即給與清理和照料。小蝙蝠出生後一小時內,臍帶仍與母體相連著,小蝙蝠與母親借這段時間熟悉彼此的氣味和聲音。小蝙蝠剛出生時身上沒毛,但眼睛已能睜開,它們的體重約為母蝙蝠的1/4,體長為母蝙蝠的一半。
隨後,小蝙蝠被送往專門的育嬰室,母蝙蝠則在另外的地方休息。由於新生的小蝙蝠多達千萬,育嬰室內極為擁擠、混亂,每平方米的穴壁上擠著多達5000隻小蝙蝠。它們本能地用四肢攀附在穴壁上,用小小的門牙咬住其它蝙蝠的身體,你推我擠,爬來爬去,不斷地發出尖叫聲。蝙蝠育嬰室如此混亂,以致科學家曾以為雌性游離尾蝠很難找到自己的子女,它們會給首先發現的小蝙蝠餵食。但後來的研究證明雌性游離尾蝠外出覓食時會記住小蝙蝠的大致位置(由於小蝙蝠會爬來爬去,它在兩次餵食間的位置可能相差幾厘米到一米),歸來後先到這個位置,並發出呼喚聲,再根據回答判斷是否是自己的子女,找到之後,母蝙蝠還要進一步用鼻子嗅嗅,確認無誤後才餵奶,整個確認過程需花費雌性游離尾蝠12秒到10分鐘的時間。
雌性游離尾蝠的哺乳期為五到六周,它們每天產生相當於自身體重1/4的乳汁,餵食小蝙蝠至少兩次。具有豐富營養的乳汁使小蝙蝠迅速長大,到出生後的第五周時,小蝙蝠可以第一次練習飛行了,這也是首次試驗聲波定位能力。首次試飛時,小蝙蝠在以每秒6米的速度練翅的同時,必須避免與數千隻同時練翅的小蝙蝠相撞,因為與其它蝙蝠或穴壁相撞可能是致命的,一旦跌落就會被地面上數百萬計的食肉甲蟲迅速吃得只剩骷髏。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小蝙蝠的死亡率很高,一半左右會在1歲前死亡。
游離尾蝠的棲息地
布蘭肯洞穴的游離尾蝠是幸運的,因為它們處在國際蝙蝠保護組織的嚴格保護下。到布蘭肯洞穴旅遊,一般遊人是不準進洞的,只能在外面看,只有研究人員、洞穴勘探者、志願者及特邀嘉賓才準許進入洞內,正因為這樣,布蘭肯洞穴的游離尾蝠數量才比較穩定。其它地方的游離尾蝠則有的銳減,有的消失。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鷹溪洞穴居住的游離尾蝠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群,一度達到2500萬隻,但現在僅剩3萬多隻,減少了將近99.9%,新墨西哥州的卡爾斯貝洞窟曾居住著870萬游離尾蝠,現在則不足100萬隻。
追究起來,人類對游離尾蝠生活的干擾和棲息地的破壞是主要原因。在墨西哥,至今仍有人將游離尾蝠誤認為吸血蝠,因此破壞了許多游離尾蝠的棲息地。研究人員曾對墨西哥的五處不再有蝙蝠棲息的洞穴進行考察, 發現其中的兩處被商業旅遊開發,一處被磷酸鹽礦破壞掉了,一處被炸毀了。在美國,對游離尾蝠棲息地的商業旅遊開發是數量驟減的重要原因,因為它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游離尾蝠的正常生活模式。鑒於適合游離尾蝠居住的洞穴並不多,人們即使只破壞掉一處大的棲息地(如布蘭肯洞窟),也會對其總體數量造成重大影響,並且短時間內難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