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穀[一種鳥類]

布穀[一種鳥類]

布穀鳥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後。飛行急速無聲。 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淒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布穀鳥布穀鳥
1、杜鵑鳥,杜鵑科鳥類總稱,包括大杜鵑(即布穀鳥)、四聲杜鵑、八聲杜鵑、中杜鵑、小杜鵑、鷹鵑等。詩人通常所說的啼血杜鵑只指四聲杜鵑,而其他種類的杜鵑並不會進入居民地區,也不會日夜淒涼鳴叫,四聲杜鵑又稱“鳲鳩”、“子規”、“杜宇”。布穀鳥雖然叫聲也很宏亮,但它膽很小,從來不敢接近人類和村莊。其它的中杜鵑、小杜鵑、八聲杜鵑等叫聲小也都不動聽,它們也從來不敢接近人類。而四聲杜鵑特別膽大,它總是愛進入村莊裡在房前屋後的高樹頂上不知疲倦地日夜鳴叫。它也總是獨來獨往地隨著夏天不斷遷徙,古人看見它鳴叫時大張的口中鮮血一般殷紅,都認為它是在啼血而鳴,而其實只是它的口膜上皮和舌頭顏色鮮紅而已。
2、布穀鳥,又名大杜鵑”。杜鵑科動物大杜鵑(CuculuscanorusLinne)。我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可入藥(見《本草拾遺》)。味甘、性平、無毒。功能:潤腸、通便、消瘰、止咳。治腸燥便秘,瘰癧痰核,百日咳等症。木品適量,燒存性研末,以生地、玄參2藥煎湯送服,治老人津虧便秘。內服燒存性研末,用量3~5克。來源:中國國小教學百科全書·自然卷。
3、中藥。見《本草拾遺》。杜鵑科動物大杜鵑(CuculuscanorusLinne)除去內臟的全體。原動物我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味甘,性平,入脾經。功能潤腸,通便,消瘰,止咳。主治腸燥便秘,瘰病核,百日咳等症。用量3~5克。內服燒存性研末。來源:中國藥膳大辭典。
4、清代泉幣學家劉師陸將北周“五行大布”擬為“布穀鳥”。來源:錢幣學辭彙簡釋。
5、口唱山歌進松林,斑鳩問我是何人?我是春天布穀鳥,鳳凰差我來叫春。...布穀告訴斑鳩:“鳳凰差我來叫春。”鳳凰,古代傳說為百鳥之王,常用來象徵祥瑞,布穀鳥受鳳凰派遣來叫春,意味著春天將帶給農民以吉祥喜慶。以鳥擬人,移情於景的藝術手法。

生活習性

布穀鳥布穀鳥
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大約35%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
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鷚(Anthuspratensis)餵食大杜鵑,就是一種種間巢寄生類型。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80多種中最典型的一種鳥,它可把卵寄生在125種其它鳥類的巢中。
巢寄生行為表現在:宿主的選擇,大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春末夏初,便向北飛。它自己不會做窩,也不孵卵,平均每年產蛋2-10個,卻把產的蛋放在畫眉、葦蔦的巢窩裡,讓這些鳥替自己精心孵化。而且它每飛到一個巢窩裡只產一個.
巢寄生的協同進化,表現在宿主卵的形態特徵上。寄生者的卵在顏色、大小等但存有不顯差異。同時宿主對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個方面。對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鵑常表現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出,它有將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的習性,從而獨享義親撫育,這樣對宿主繁殖成功率將降低。

名稱來歷

十三經註疏.爾雅.釋鳥》:鳲鳩,鴶鵴。東晉郭璞(字景純)注云:今之布穀也,江東呼為獲谷。唐陸德明(陸德明,唐秦王李世民之十八學士之一)經典釋文云:鳲音屍。鴶,古八切(jiá)。鵴音菊。宋邢昺疏云:左傳(魯昭公十七年)云:鳲鳩氏,司空也。《詩.召南(召音邵).(鵲巢)》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皆謂此也。

形態特徵

普通布穀鳥身長約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鮮綠色。大型的地棲布穀鳥身長可達90厘米。多數地棲布穀鳥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紅色或白色的斑紋。有些熱帶布穀鳥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樣的藍色。多數布穀鳥的翅短。尾巴較長,有的特別長。尾巴羽毛的尖端還點綴著白色。四聲杜鵑的羽毛為黑白相間,地棲布穀鳥的腿比樹棲布穀鳥長。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後。腳掌前後有雙趾。喙粗壯結實,有點向下彎曲。飛行急速無聲。芒種前後四聲杜鵑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淒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布穀鳥的叫聲為“布穀”、“布穀”。

種群分布

布穀鳥和四聲杜鵑及中杜鵑、小杜鵑、八聲杜鵑、鷹鵑等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

傳說

布穀鳥布穀鳥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穀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全唐詩》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淒。”(秋瑾)
據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裝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民間廣泛流傳著“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故事,說的是在古代蜀國有個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後稱為“望帝”,死後化為杜鵑。杜鵑鳥之名,大概來源於此。
宋代的蔡襄詩云:“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游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詩中催耕的布穀鳥。即杜鵑鳥。南宋詞人朱希真的“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苟猶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鵑為催人“布穀”而啼得口乾舌苦,唇裂血出,認真負責的精神。
在歐洲,布穀鳥的叫聲意味著春天的到來,因為布穀鳥每年都在非洲度過冬季,到了3月份歐洲氣候轉暖時再返回來。交配後,雌性布穀鳥就準備產蛋了,但它卻不會自己築巢。
它會來到像知更鳥、刺嘴鶯等那些比它小的鳥類的巢中,移走原來的那窩蛋中的一個,用自己的蛋來取而代之。相對於它的體形來說,它的蛋是偏小的,而且蛋上的斑紋同它混入的其他鳥的蛋也非常相似,所以不易被分辨出來。如果不是這樣,它的蛋肯定會被扔出去。
布穀鳥的鳥蛋比其他鳥蛋早孵化。幼鳥出來後,會立刻把其他的蛋扔出巢外。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它不久就會長得很大,需要吃光養母所能找到的全部食物。
布穀鳥在春天飛回歐洲,停歇在木樁上、樹枝上或電線上,呼響配偶。布穀鳥得名於它的叫聲:一種很易辨別的“布穀”聲。
一隻布穀鳥的幼鳥正在由它的養母----一隻比它小得多的刺嘴鶯餵食。它需要的食物相當於3---4隻其養母親生的幼鳥本來需要進食的總量。
趁其他鳥沒看見時,布穀鳥在它們的巢中產蛋。它必須非常迅速地做完這件事。它的蛋有著特別厚的外殼,這樣在落入巢中時就不會碎掉了。

象徵意義

四聲杜鵑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淒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裡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悽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淒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