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序(范敬宜)/1
自序/1
風雲人物/1
“我表達,我行動”
——法國新總統薩科齊印象/3
羅雅爾挑戰黨內“大象”/7
勒龐的眼睛及其他/10
密特朗:交待一個真實的自我/12
天生的叛逆者理念的堅守者
一一記法國前內政部長舍韋內芒/14
席哈克夫人談家庭生活/18
若斯潘的托派問題和法式揭醜/21
一位登高遠望者
——訪法國前總統德斯坦/24
另類市長人文巴黎/28
巴黎悲喜劇/37
布洛涅森林的悲哀/39
巴黎:扒手偷走了飛機票/42
巴黎街頭淪落人/47
孤獨的雅各布太太/54
法國摧毀邪教教主雕像/56
法蘭西告別迷你電腦/59
布爾日航展印象/62
卡丹“帝國”出現裂縫/66
農民博韋和法國的全球化觀/70
冷酷的殺手,孤獨的心靈
——一個法國青年的毀滅之路/73
西利·科拉之死/77
法國人的經濟愛國主義/80
巨大的失望籠罩著巴黎
——法國申奧失利/83
市長競選與狗屎污染/87
法國警察起訴痞子歌手/89
《樓廂故事》風波/93
溝通心靈的美麗約會/95
法蘭西的市井人生/101
狗狗在巴黎究竟怎么樣?/103
腳踏車運動在法國/105
獨具創意的未來園/109
法國總統的中文翻譯:吳法兒/113
布洛涅森林裡的腳步/116
古堡里的“西紅柿王子”
——羅亞爾河谷見聞/120
法國百年水務/122
法式快餐擊敗麥當勞/125
法國出版商很苦惱/127
法國的卡通英雄阿斯泰里斯/131
給學生一個聰明腦袋/137
“精英大學”走向平民/140
米老鼠衝擊波/144
法國·歐洲·美國/147
法國以國家名義認罪/149
歐元:是男孩,還是女孩?/152
大歐洲的夢想與現實/161
法國的“梅里震盪”/167
口袋裡的歐洲/171
法國遭遇一次民主危機
——極右翼驚醒法國人/173
《馬賽曲》不容玷污/179
法國社會黨“夏季大學”見聞/182
狂熱的五月
——法國1968年“五月風暴”始末/186
歐洲面臨移民問題挑戰/205
盟友的“美國觀”/215
老歐洲,有見識/218
法國和美國/221
變“怨恨酵素”為“團結凝固劑”/226
法國捍衛文化多樣性/229
把歐洲防務進行到底/235
法國的郊區危機/239
後記/243
內容提要
這是本新聞評論集,由《人民日報》駐法國記者鄭園園所作。書本以社會、政治及外交為主要內容,收錄了60篇反映世紀之交法國政治人物浮沉、平民百姓的生態狀態,以及法國在歐洲和世界大變局中的地位等的文章。
本書適合從事新聞工作或教學的讀者以及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席哈克謝幕了,不少中國人懷著一絲傷感。雄心勃勃的薩科齊挾持著超強人氣走來了,他的政府成員年富力強,他宣稱要搞自由主義的改革,要一個“不一樣的法國”,要為法國找回在歐洲、在世界應有的地位。中國人對薩科齊有一個疑問:他能像席哈克那樣重視對華關係嗎?法國駐華使館公使郁白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一個國際研討會上說,他從外交部獲得了明確無誤的信息:薩科齊不僅會繼承席哈克的對華政策,而且將會有所創新,有所發展。他的總統任期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簡介
鄭園園,祖籍廣東潮陽,1947年1月生於上海,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中國法國研究會理事。
1970年,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本科畢業。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國際新聞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到人民日報國際部工作。
1991—1994、2000一2002年期間兩次常駐法國,任人民日報駐法國首席記者。
長期從事法國、西歐及中歐關係研究與報導,發表新聞報導等各類作品約400篇,曾獲中國國際新聞獎、文化部文化新聞獎及中國經濟新聞獎等獎項。
導讀
這是本新聞評論集,由《人民日報》駐法國記者鄭園園所作。書本以社會、政治及外交為主要內容,收錄了60篇反映世紀之交法國政治人物浮沉、平民百姓的生態狀態,以及法國在歐洲和世界大變局中的地位等的文章。
本書適合從事新聞工作或教學的讀者以及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導語本書是《人民日報》駐法國記者鄭園園對法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予以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對眾多新聞人物的採訪之後撰寫出的新聞作品集。本書所收文章多側面、多角度地評論法國的左翼和右翼政治力量、法國及其民眾對全球化的態度、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和影響、法美間的淵源和關係等。本書文章多是新聞評論,敘議結合、材料翔實、觀點鮮明。讓普通讀者能夠對法國有代表性的政治生活、經濟活動、宗教問題、移民困境等有所了解;從事新聞工作或教學的讀者可在專業知識上得以提升;學者們可以獲得一手的資料。
前言
《巴黎時間》以社會、政治及外交為主要內容,所收60篇文章反映了世紀之交法國政治人物浮沉、平民百姓的生態狀態,以及法國在歐洲和世界大變局中的地位等。
我跟法國打交道,主要是在席哈克時代。從1995年至2007年,席哈克當了12年總統,這一時期的法國政治深深地打上了席哈克的印記。2007年5 月,法國選出新總統薩科齊,席哈克時代宣告結束。本書大部分文章是我在席哈克任總統時期寫成的,記錄了我對席哈克時代的感受。
相比密特朗,中國人肯定更加喜歡席哈克。密特朗當了14年(1981— 1995)總統,他任內發生法國向台灣出售軍備事件,中法關係跌到冰點,他本人也對中國缺乏興趣。席哈克任內4次訪華,同中法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把中法關係推向高潮,而且,他本人鍾情於東方文化。
席哈克中青年時代作風“生猛”,有“掘土機”的綽號,箇中隱含著 “沒文化”的意思。這樣的評價其實有欠公允。我在采寫華裔學者程抱一的文章時,了解到席哈克外出旅行時總帶著小說或詩歌集,他曾在旅途中讀完程抱一的著作《中國詩歌語言》和《虛與實》,並親筆寫信向他致意。我采寫《溝通心靈的美麗約會》一文時,文化部長孫家正告訴我,席哈克曾親口對他說:“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西方國家領導人中最了解中國歷史的人,但我可以肯定地說,我是在宋代仕女微笑的注視下、在商代青銅器旁工作的唯一的西方領導人,而這恰是我智慧的源泉。”在席哈克倡導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過4年工作,於2005年批准《文化多樣性公約》(見本書“法國捍衛文化多樣性”一文)。2006年,席哈克的“總統工程”—— 蓋布·朗利博物館落成。修建此館的初衷是介紹歐洲以外各大洲的古老文化與文明,開拓歐洲人的視野,有利於樹立尊重其他文化的觀念。在我看來,席哈克有兩個貢獻將載入史冊。一個是倡導文化多樣性,另一個就是頂住了美國的壓力,反對美國發動入侵伊拉克的戰爭。
我們在電視螢幕上看到席哈克說話時姿態和語調都頗帶誇張,接觸他本人,感到他親切隨和。巴黎的華人都喜歡席哈克。我曾同法國駐華使館商務參贊伯努瓦說起對席哈克的感覺,他說,法國人都認為席哈克有親和力,反對他的人也不否認這一點。他何以具有這樣的魅力?席哈克的父親是銀行家,家境富裕,他又是獨生子,卻善於同老百姓打交道。伯努瓦認為,這可能與他的生長環境有關。席哈克的家鄉在中部科雷茲省,那裡保持著濃郁的鄉村風情,鄰里和睦。席哈克的傳記作家吉爾斯貝爾寫道,在席哈克家中,“老家科雷茲的生活習慣和傳統依然保持”,“席哈克家人像農村人一樣推崇友誼、重視鄉情”。伯努瓦也認為,“家鄉使他具有與人親和的特質”。
2002年,席哈克成了選舉的大贏家。因為擔心極右翼候選人勒龐占上風,選民都把票投給了席哈克。高票蟬聯總統的當晚,席哈克對著選民激動地說:“我聽到了你們的聲音。”他聽到了什麼聲音呢,是改革的聲音還是守成的聲音?他會聽從哪一種聲音的召喚?在法國,要不要改革戰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以民族國家為載體的社會結構和政策體系(包含以高稅收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同意見激烈交鋒。法國在全球化時代所遇到的困惑和矛盾,演化為社會衝突與動盪。席哈克雖有改革的意願,但下不了決心,他害怕失去平衡,不敢撬動固有的社會結構板塊。席哈克的第二個總統任期並不漂亮,法國先後出現巴黎郊區移民青年騷亂、法國公投否決歐盟憲法等重大危機,成為改革滯後的國家、對經濟全球化有牴觸和畏懼情緒國家。
席哈克謝幕了,不少中國人懷著一絲傷感。雄心勃勃的薩科齊挾持著超強人氣走來了,他的政府成員年富力強,他宣稱要搞自由主義的改革,要一個“不一樣的法國”,要為法國找回在歐洲、在世界應有的地位。中國人對薩科齊有一個疑問:他能像席哈克那樣重視對華關係嗎?法國駐華使館公使郁白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一個國際研討會上說,他從外交部獲得了明確無誤的信息:薩科齊不僅會繼承席哈克的對華政策,而且將會有所創新,有所發展。他的總統任期是值得期待的。
法國是一個政治多元的民主國家。從極左到極右,政治光譜圖色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經過2002年和2005年兩次總統選舉的淘汰,小黨目益邊緣化,法國正走向兩黨政治,而另一個大黨就是如今在野的社會黨。社會黨有悠久的歷史,匯聚著一批英才,有過值得自豪的密特朗時代。這次總統大選,社會黨推出了一個女性候選人羅雅爾,她初次參選,便獲得47%的得票率,戰績不俗,雖敗猶榮。她有沒有能力整合社會黨,成為該黨重新崛起的希望?值得人們拭目以待。
恩格斯曾說過,在巴黎這個城市,“歐洲的文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這裡匯集了整個歐洲的神經纖維,每隔一段時間,從這裡發出震動世界的電擊”。本書收入篇幅較長的《狂熱的五月》一文,介紹法國1968 年五月學生運動的始末。我認為,這個事件就是“震動世界的電擊”,它對法國乃至歐洲的社會進程產生了影響,影響了那一代以及以後幾代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了解這個事件的由來有助於我們了解今天的法國。
當今世界的信息傳播極不均衡,美國的新聞瞬間傳向世界,無遠弗屆,歐洲國家信息的覆蓋面就小得多。如果這本小書,能加深讀者對法國的了解,有益於信息的傳播平衡,我將感到欣慰。
鄭園園 2007年6月30日於北京。
後記
《喔,香榭麗舍》、《巴黎時間》兩本小書終於面世了。我是一個能力十分有限的人,兩書所收120多篇,從寫作到結集,得到諸多幫助,我從來沒有把它們視為個人成果。在兩本書面世之際,我要在這裡向支持我、幫助我、鼓勵我的領導同事、至愛親朋表示感激之心。
《人民日報》原總編范敬宜百忙中為小書作序。他在序文中對我的表揚,我更將它看成是一個新聞界前輩對後來者的勉勵和鞭策。蔡方柏、吳建民兩位駐法大使是我駐法期間的直接領導,他們關心我的工作,對我做過及時、具體的指導。《人民日報》副總編於寧、江紹高對國際部的工作提出過許多建設性意見,鼓勵我多出好文章。國際部原主任黃晴,現主任吳長生,副主任劉水明、溫憲等鼓勵記者發現題目,對寫作不預設條條框框,在寬鬆的氣氛中,我寫出一些耐看的文章。還要感謝《環球時報》文化版原編輯周曉萍,她鍥而不捨地向我約稿,促使我加班加點完成了收入本書一些文化題材的文章。
我的親人一直毫無保留地支持我的工作,希望我有所作為。我的父親鄭心永是老報人。年輕時因家境貧寒,到泰國謀生,走上新聞工作之路。
抗戰爆發,愛國之心驅使他回國,最終加入了革命隊伍。解放後他一直在編報,雖環境窘迫,卻孜孜以求,力圖把報紙編得更好看些,直到“文革 ”靠邊站。“文革”結束後,他創辦了《民主與法制》、《中國老年》等廣受歡迎的雜誌。在他的影響和鼓勵下,我從小就喜好美文,對讀書、寫作充滿熱情。他在88歲的高齡因病截肢,如今住院躺在病床上還看了這兩本小書的清樣,對我勉勵有加,並諄諄告誡說,要好好校對,消滅錯別字。還有我的大哥鄭伯懷,“文革”中在父親工資被扣發的艱難歲月,是他承擔起我上大學的生活費。如今,也是他在滬代替弟妹承擔著照顧老父親的責任。我的丈夫胡平生是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古文字和古文獻的整理研究。他興趣廣泛,博識多聞。我第一次常駐法國期間,他帶著所承擔的出土簡牘的整理研究項目,到巴黎當了兩年家屬,幫助我渡過駐外生活中的難關。他對文字有著十分嚴苛的要求,常常是我的文章的第一讀者和評審人。《喔,香榭麗舍》一書中,有4篇文章是我們倆合作完成的。
在各國駐華使館的新聞處中,法國駐華使館新聞處工作之出色有口皆碑。我接觸過的兩任新聞參贊張泰年、貴永華都有很深的中國情結,他們漢語講得很流利,樂於為我提供採訪便利。新聞處的工作人員朱祥英、陳宇非常敬業,工作效率很高。本書中一些文章的線索、圖片都是新聞處提供的。
我與大學同班同學何三雅、葉葳葳、楊本儒、冀良、武小立等人的友誼保持至今。我們經常聚會交流,青春時代建立的友誼,使我們保持年輕的心態和進取的精神。他們都十分關心我的工作,並以不同的方式對我提供過幫助。
我與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一次合作,但他們的好名聲卻早如雷貫耳。社長兼總編張曉敏,是一位具有很強的事業心、非常專業的出版人,慨允將我的作品結集出版。總編室主任秦志華、責任編輯金柯在本
書編輯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僅為小書配圖一事,就花費了很大的功夫。
沒有親人和友人的關愛和支持,我不可能在國際報導領域堅持將近三十年的“長跑”,寫出見諸報端的數百篇文章,也不會有這兩本小書。謹向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說一聲:“謝謝!” 鄭園園 2007年7月2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