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巴打朵村隸屬於鹿馬登鄉赤灑底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4.00公里,距離鄉政府8.00公里。國土面積4.30平方公里,海拔1,620.00米,年平均氣溫12.00 ℃,年降水量1,42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茶葉等農作物。有耕地128.40畝,其中人均耕地0.89畝;有林地4,292.00畝。全村有農戶39戶,有鄉村人口146人,其中農業人口146人,勞動力6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3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3.0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8.40畝(其中:田24.40畝,地104.00畝),人均耕地0.89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29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9.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73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3.18畝;草地160.00畝;荒山荒地1,833.40畝,其他面積20.0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全村39戶通自來水。有3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23.0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戶(分別占總數的2.56%和2.56%)。該村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3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4.40畝,有效灌溉率為1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0 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全部為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27.62%;畜牧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27.6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頭,肉牛4頭,羊21隻);第二、三產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5.52%;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11.04%。農民人均純收入1243.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1.33%),在省內務工1人,到省外務工1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阿路第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福貢三中。該村距離國小校4.00公里,距離中學8.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6人,其中小學生12人,中學生4人。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39戶,共有鄉村人口146人,其中男性78人,女性68人。其中農業人口146人,勞動力64人。該村均為傈僳族。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6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3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8.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村委會公開為主。基層組織
該村黨員總數5人,全部是男黨員,團員5人。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重點在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方面,其中包括:文化教育:村內沒有國小,孩子上學要到附近村社的學校讀書,距離較遠。醫療衛生:醫療器械簡單,缺乏,醫務人員多是農村中"赤腳醫生",其配置人員素質偏低。衛生安全宣傳有待加強。基礎設施:進村道路狀況不好,等級較低,住地生產、生活條件很艱苦,住房條件差,生產方式落後,地理條件惡劣。水利設施滯後,生產用水不足。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以農業為基礎,不斷進行結構調整,以畜牧業增加收入。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重點發展茶葉產業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20畝的種植面積,畜牧產業上,大力發展山羊養殖和生豬養殖,力爭全村養殖數量達到150隻。年生豬出欄5—10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