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簡介
在川東巍巍的大巴山中,依山傍水間,懷抱著一座千年古鎮,這就是四川巴中市恩陽古鎮。古鎮有著極具川北特色的民居群落。恩陽鎮是古巴人的聚居區,位於巴中市區西南17公里處,面積8平方公里,人口3.3萬。
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1994年被列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首批500家“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先進鎮;2002年被確定為“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 2004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2005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集鎮。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歷史
恩陽的最早建制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據《巴中縣誌》載,恩陽鎮在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蕭衍)普
通六年(525)始置義陽郡,同置義陽縣,郡縣同治。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義陽縣為恩陽縣,隸屬清化郡(今巴州)。恩陽古鎮改名有兩個說法:一說是當年義陽縣有一個不肖孫子在街上毆打年邁的婆婆,地方官員見了認為這裡缺少人倫,遂改名為恩陽縣;二說是隋朝當時統一了天下,為了讓大巴山深處的人們也能記住皇恩浩蕩,便把義陽郡改為了恩陽縣。唐代詩人韋應物(737~792)在恩陽當過官,其《送靈狐岫宰恩陽》一詩入選《全唐詩》。元世祖二十年,廢恩陽縣為“恩陽河場”,劃歸清化郡即現在的巴中市管轄。1933年,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這裡先後設儀閬縣、恩陽特別市、恩陽縣。解放前期,由於經濟中心向現在的巴中市轉移,當年極盛的恩陽日漸蕭條敗落。1980年設鎮至今。
恩陽位於巴河岸邊,據說,歷史上的恩陽,是川東北重要的水碼頭,水運相當發達,上通南江,下至重慶,常有幾百隻商船在恩陽河岸停靠,可見當時的市場繁茂景象。
據史載,明清時期,恩陽鎮內常住人口一萬人,並常有3000多商人往來於此,大小商號150多家,鹽店19家,飲食店60多家,客棧、茶坊、酒家50多家,商號小販不下200家,所以這裡又是川東北大巴山深處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這家大棧房想必是當年商販落腳的地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歷史潤育一種文化。古巴人聚居區內的恩陽鎮,至今還部分地繼承著巴文化的遺風。位於巴中市區西南17公里處的巴山古鎮――恩陽,面積8平方公里,人口3.3萬。恩陽河、支子河在此交匯流過,義陽山等“三峰聳立,形若筆架,兩河環繞,宛如弓弦,……紅梅閣下,巴蛇洞出”。構成了獨特的山、水、情相融一體的城鎮風貌,有“小武漢”和“小上海”美稱。恩陽鎮歷經1478年,不僅有燦爛的文化,而且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古樸深厚的街式民居文化,大巴山深處的巴人遺風,紅軍留下的大量文物遺址,裝點並提升了恩陽。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1994年被列為四川省首批1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首批500家“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先進單位”,2002年在參加四川省“古鎮之旅”推介活動中,被確定為“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2003年初,被省政府確定為四川省首批30個試點重點鎮,目前正在申報恩陽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一、千年古鎮 歷經滄桑
據《巴中縣誌》載,恩陽鎮在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普通六年 (525)始置義陽郡,同置義陽縣,郡縣同治。隋開皇十八年 (598),改義陽縣為恩陽縣,隸屬清化郡 (今巴州)。1933年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這裡先後設儀閬縣,恩陽特別市,恩陽縣,1980年設鎮至今。
關於恩陽鎮鎮名,傳說有三,一是隋開皇三年(583)罷郡前,因就近有義陽山,曾名義陽。二是隋開皇十八年,有地方官見街上有孫子打祖母,失了倫常,故改義陽縣為恩陽縣。三是意在隋統一天下,皇恩浩蕩,像陽光普照大地,故名恩陽。
歷史上的恩陽,有“小上海”之美稱。這裡是川東北重要的水碼頭,水運相當發達,上通南江,下至重慶,常有幾百隻商船在恩陽河岸停靠,傳頌中的“早晚恩陽河”就是指往來水運或旱運客商,無論時間早遲,都要趕至恩陽住宿,可見當時的市場繁茂景象。
據史載,明清時期,恩陽鎮內常住人口一萬人,並常有3000多商人往來於此,大小商號150多家,鹽店19家,飲食店60多家,客棧、茶坊、酒家50多家,商號小販不下200家,所以這裡又是川東北大巴山深處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
旅遊看點
起鳳橋建於清朝中期的起鳳橋,青石鋪就。《嗩吶在金風中吹響》、《巴山游擊隊》等電影曾在此拍攝外景。
起鳳橋位於恩陽水碼頭旁、“望江茶館”下側,有彩鳳飛天的優美傳說。古街恩陽鎮現在仍保持著傳統的街市格局。記載著歷史的82株古榕樹點綴於古街巷間,錯落有致、層疊彎曲的街市空間與自然起伏的地貌,體現出古鎮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高高低低的石階,整齊劃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牆面的騎門櫃檯,低矮的房檐和長長的繡樓,呈現出古鎮獨特的生活和傳統遺風。
老場街是恩陽古鎮的一大看點。據說,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候,恩陽古鎮有三十七條古街,占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雖經多次人為和天災毀損,至今保存完好的還有九條街。其中明朝民居一條街即古鎮今天的老場
這些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築,多為二進式或三進式小四合院,門面多為可拆卸的木板門。大戶人家有一進兩個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魚缸,後院花園、假山;書香門第則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民居建築的窗欞皆為方窗,現存窗雕多為蝙蝠,寓意對生意興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這些窗雕造型美觀,井然有序,堪稱川東北民間建築木雕藝術之精品。
在這些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中,除了這些民居建築外,還有文昌閣、禹王宮、武聖宮等代表性古建築,他們都具有濃郁的川北民居風格。
古鎮的另一大特色是紅色。
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由鄂豫皖經陝西轉戰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極盛時期發展到縱橫500里,擁有23個縣市,500萬人口,4萬平方公里的紅色區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在這裡進行了3年多艱苦卓絕的戰鬥。1933年,紅四方面軍反三路圍攻勝利後,先後在恩陽建立了儀閬縣、恩陽特別市、恩陽縣蘇維埃政府。建立了工會、貧農會、少共、少先隊、童子團等群
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後,還留下了劉子才師長帶領的一支隊伍,這支隊伍於1935―1940年間在這裡堅持了五年的游擊戰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南方諸省堅持游擊戰爭最長的一支。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山游擊隊。
古鎮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紅軍文化遺址最多的街,在長約400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共川陝省儀閬縣委、恩陽縣委、恩陽財政委員會、法庭、紅軍經理處等各類行政機關遺址13處。“紅軍勝利萬歲”、“粉碎川陝會剿”、“為土地歸農民而戰爭”等紅軍石刻標語隨處可見,這些,正是川陝革命根據地鬥爭的歷史見證。因此,有人說恩陽“猶如一座露天革命博物館”。
今天的恩陽鎮,歷經近1500年的悠久歷史,不僅有古樸深厚的民居文化、巴人遺風,而且還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紅軍留下的大量文物遺址,裝點並提升了恩陽。1992年,恩陽鎮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入選四川省十大古鎮。目前,恩陽鎮正全力打造“紅色古鎮”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