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巭熊貓](/img/d/124/nBnauM3XwUDO2ATM3cTM2EzN2ITM4YTM4kDMwADMwAzMxAzL3E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流行網路
功夫熊貓變成了“巭熊貓”,“巭熊貓”、網上不少帖子裡出現了這樣的流行字詞,而這些字基本不是網友生造出來的,絕大部分都是原本就有發音與意義的繁體字或異體字。雖然這些字異常生僻,但是網友交流起來卻並無隔閡,相反這些字往往還活躍了論壇的氣氛,不少網友還會很默契地用起“rz”這樣的回覆。一名對使用生僻字樂此不疲的網友,為了縮短打字時間,更方便地與人交流,一些很有創新精神的“牛人”找出了這些怪異的生僻字,並棄其音、義,只取其形,讓它們快速便捷地表達出比較複雜的意思。由於這些類似文字遊戲的字直觀易懂,它們在網路上很快就紅了起來。
引起爭議
![功夫熊貓成“巭熊貓”](/img/c/f3e/nBnauM3X1gTOzYTOxgjNwYzM1ITM3gzMwEDMwADMwAzMxAzL4Y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對於這些生僻字,普通人的態度大多就像前兩年“火星文”剛剛流行時一樣:在網上,這些字的使用者當然是堅定的支持者;而在現實生活中,觸網較少的年長者則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擔心。華東師大中文系小朱同學認為,網路語言本身就具有新鮮前衛的特點,尤其便於記憶和識別。這樣做是網路時代年輕人思維活躍、創意新奇的體現;同時,把古漢字根據造字特點賦予其新意,也達到了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效果。相反在一位中年編輯看來,年紀小的學生學會使用這些不標準的字型,會對他們語文知識的學習帶來困擾,影響他們對正式文體的使用。這些怪異的生僻字對傳統語言文字也會造成一定衝擊,從而混淆文字的使用標準。
時代產物
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意如表示,出現這種現象首先是因為年輕人在網路上需要更快更好地表達自己,同時也是他們追求新鮮、時尚、另類,表達自我的一種需要。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不能說是語言文字的進步或倒退。但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由於這些網路流行語具有時效性,又有很多是已經廢棄的字,不大符合語言規範,所以也很容易被時代淘汰,只有少數經過時間檢驗的字才能在歷史長河中保存下來。也正因為如此,在標準出版物、正規媒體中,這些字最好還是儘量避免出現。現象一:同字疊加
呆呆(槑):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這個字是古文的“梅”字。但在網路新新人類的眼裡,這個“呆呆”字就是兩個“呆”字的疊加。呆上加呆,於是在網路語言裡便被用來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傻到家了。
現象二:異字組合
圐圙:音同“哭略”或“庫倫”。在內蒙古方言中特指牧民為了保護草場不被他人的牲畜破壞而用鐵絲網圍住的一片草原,稱為“草”,多用作地名。而在網路語言中,這個詞卻被用來表示“四面八方”。說起來也很好理解,因為這兩個字里本身就包含了 “四面八方”四個字。
現象三:象形至上
囧:讀音jiǒng,古同“囧”,原指光明。在網路文化中,它的內小“八”字被視為了眉眼,“口”被視為嘴。合起來常常用來表示鬱悶、不敢置信等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