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細胞病毒性葡萄膜炎

巨細胞病毒性葡萄膜炎

巨細胞病毒性葡萄膜炎是由於巨細胞病毒(CMV)引起的葡萄膜炎,免疫功能正常者一般不引起疾病,免疫功能受抑制者可以引起胃腸道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肺部疾病和視網膜炎,其中視網膜炎為最常見的疾病,也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最常見的機會感染和致盲原因。

基本信息

病因

巨細胞病毒是一種有包膜的雙股DNA病毒,被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命名為第5型人類皰疹病毒,它具有種的特異性,除人類CMV外,尚發現有大鼠、小鼠、豚鼠CMV。在病毒穿入細胞後,立即-早期蛋白即表達於宿主細胞核,此種蛋白的存在是病毒感染細胞但無複製的惟一證據。幾乎所有的立即-早期蛋白、早期蛋白都不是結構蛋白,而大多數後期蛋白為結構蛋白。

臨床表現

1.先天性或兒童期感染

先天性CMV感染可引起胎兒死亡和流產,存活者常有低體重、肝脾腫大、黃疸、瘀斑、呼吸窘迫、小頭畸形、智力發育遲緩、耳聾、癲癇、運動障礙和行為異常。眼部可表現為無眼球、小眼球視網膜炎或視網膜脈絡膜炎。極少數情況下可引起虹膜睫狀體炎。

2.獲得性感染

見於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及各種原因所致的免疫功能抑制者。全身表現有發熱、頭痛、肌肉疼痛、咽痛、肝脾腫大、淋巴結病、食管炎、結腸炎或迴腸炎、間質性肺炎、肝炎、大腦炎、心肌炎、關節炎、周圍神經病血小板減少等。

3.眼部改變

主要表現為視網膜炎。患者通常訴說視物模糊、暗點、眼前黑影、閃光感或視力下降等症狀。眼底檢查可發現散在的黃白色壞死性視網膜病灶,通常伴有輕度玻璃體炎症反應和視網膜出血。

4.CMV性視網膜炎

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爆發型或水腫型,病變多沿視網膜大血管分布,外觀為緻密、呈融合的白色混濁,常伴有視網膜出血和視網膜血管鞘,難以看到相應部位的脈絡膜;另一種為懶惰型或顆粒型,表現為輕至中度的顆粒狀視網膜混濁斑,病灶密集分布,但與視網膜血管無關,出血少見,視網膜血管鞘也較為少見。

檢查

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CMV性視網膜炎通常顯示受累的小動脈充盈延遲,在萎縮的視網膜色素上皮部位透光增強,但在色素堆積的部位可見螢光遮蔽在某些部位發生顯著的血管滲漏,而其他一些部位可以顯示相對弱螢光(即在白色壞死區),小動脈狹窄和散在的微血管瘤也可見到。

診斷

根據特徵性的眼底表現和多種原因所造成的患者免疫功能障礙,CMV性視網膜炎的診斷並不困難。但是對可疑、非典型眼底改變者,需進行實驗室檢查和其他輔助檢查以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其他病毒諸如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等都可引起相似的視網膜病變、其他病原體感染(如弓形蟲、真菌感染)、一些其他類型的葡萄膜炎和非炎症性疾病也可表現出視網膜炎,在鑑別診斷時都應考慮在內。根據不同疾病的臨床表現、適當的培養和血清學檢查可以將這些疾病與CMV性視網膜炎區別開來。

1.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的急性視網膜壞死綜合徵在初期通常伴有明顯的葡萄膜炎和玻璃體混濁;壞死病灶通常起始於周邊視網膜,並波及整個周邊部視網膜,隨後向後極部推進,從後極部開始發病者非常罕見;患者通常有明顯的視網膜血管炎,以動脈炎為主;後期易發生視網膜脫離。

2.弓形蟲病所致的視網膜炎病變通常呈黃白色,活動性病灶邊界不清,常出現於陳舊性視網膜脈絡膜瘢痕的周圍,形成所謂的“衛星”病灶。玻璃體通常有明顯的炎症體徵,很少伴有視網膜出血,偶然在眼前段出現明顯的炎症體徵可出現沿著視網膜血管的炎症細胞沉積。弓形蟲視網膜炎通常不伴有全身疾病,並且常發生於免疫功能正常的個體。

3.真菌性視網膜炎典型地表現為單一的或多發性的絨毛狀的、分散的視網膜損害,並伸向玻璃體腔,視網膜和玻璃體的病變呈黃白色,中心緻密有絨毛狀外觀,位於視網膜或接近視網膜的玻璃體內可以形成膿腫,沿著血管可看到炎症性沉積物。內源性的念珠菌眼部感染常見於體質虛弱者,中心靜脈留置營養導管者、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藥者以及濫用靜脈內注射藥物等患者均易於發生此病。

治療

1.丙氧鳥苷

可抑制皰疹病毒複製,是治療CMV性視網膜炎的一線藥物。丙氧鳥苷全身套用可引起腎功能障礙、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肝腎功能障礙、發熱皮疹等多種副作用。

2.膦甲酸鈉

此藥可引起腎功能障礙、嗜睡、煩躁、頭痛、癲癇等副作用。

3.西多福韋

此藥可引起腎功能障礙,並可引起葡萄膜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