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巨地穿山甲是一種體型最大的穿山甲。長度高達1.8米。具有長尾,適於抓握,雄性略大於雌性。身體覆蓋著大的重疊的鱗片,深棕色。背部覆蓋9-13排鱗片,除了臉、喉嚨、腹部、內臂和腿以外有鱗片。像其他穿山甲一樣,具有強壯的彎曲爪,專門用於挖掘蟻巢。頭部有一個管狀小而無牙的嘴,具有突出的驚人的長粘舌;有一雙視力差的小眼睛,但具有尖銳的嗅覺和非常好的聽力,儘管沒有外耳朵。
棲息環境
巨地穿山甲棲息於濕潤的熱帶低地森林和森林沼澤地區,但也會出現在包括森林、熱帶草原和耕種區域的混雜棲息地中。
生活習性
巨地穿山甲是一種難以捉摸的夜行性物種,它白天隱藏在人類視線之外的植物灌叢之下的洞穴深處。在夜幕降臨時,它們通常會爬出自己的巢穴四處尋找螞蟻和白蟻丘,這種動物在夜間充滿活力。它們依靠寬闊而沉重的尾巴,利用其強大的爪子撕開蟻丘,用及其長而粘的舌頭,探測裂縫和洞穴中的美味。當然,瘋狂的蟻蟲也會蜂擁而上回擊穿山甲,但巨地穿山甲厚厚的皮膚,堅硬的眼瞼,可閉合的鼻孔和內耳可有效的保護自己,適應性避免蟻蟲叮咬的疼痛。
分布範圍
原產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加彭、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比瑞亞、塞內加爾、獅子山、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
區域滅絕:盧安達。
繁殖方式
巨地穿山甲通常是單獨生活,但偶爾有雄性和雌性與它們的後代一起生活在同一個洞穴中。對巨地穿山甲繁殖生物學知之甚少,只是雌性通常攜帶發育中的胚胎約140天,然後生下一隻單身幼崽。新生兒由雌性單獨撫養,進行為期3-4個月的養育,母親會將幼崽馱在背部靠近尾巴的地方,帶它一起活動和覓食。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巨地穿山甲與其他穿山甲一樣,受到的威脅來自叢林肉類交易和傳統醫藥的廣泛收購。1987發現該物種占剛果民主共和國基桑加尼周圍農村地區作為叢林肉出售的穿山甲總數(約100)的十分之一。 2004年在加彭監測的五個市場中收穫的生物量(包括整個動物和/或動物部分)是5019千克,相比之下,白腹穿山甲為2053千克,黑腹穿山甲為335千克(2013)。在過去十年中,奈及利亞叢林肉市場出售的巨地穿山甲的數量有所增加,因為白腹穿山甲變得難以採購(2013)。
來自食用森林獵物市場的數據可能低估了實際的採購量。1995年比奧科市場的巨型穿山甲肉的調查記錄具有誤導性,只有10%進入市場。同樣,在賴比瑞亞,只有25%的收成被出售(2013年)。
保護物種的禁忌的破壞導致一些地區的狩獵壓力增加。例如,由於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的衝突導致整個地區的難民流動,象牙海岸西部所提供的地方保護已經落空(2013年)。
該物種偶爾會記錄在國際貿易中,包括1984年從多哥出口的四個活體標本中的一例(2010)。1996-2011年期間,《華盛頓公約》(CITES)貿易報告中沒有關於活標本貿易的報告,但非法國際貿易的真實規模尚不清楚。洲際貿易對非洲的穿山甲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2012年,來自幾內亞的未知數量的巨型穿山甲比格林魚類在前往中國的途中被比利時海關緝獲的還要多,表明該物種從非洲到亞洲有洲際貿易(2012)。由於該物種似乎在其整個範圍內受到嚴重開發,因此在人口居高不下或沿著森林道路和河流的行銷網路運行的情況下,它可能會受到滅絕的威脅。巨地穿山甲的大體型,低繁殖率和陸地習性使其特別容易受到過度開發的影響(2013)。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