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970戶通自來水,有452戶飲用井水, 有1275戶通電,有104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75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6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66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彈石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242.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4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3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4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018.00畝(其中:田1560.00畝,地1458.00畝),人均耕地0.64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952.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574.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94.00萬元,畜牧業收入58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712頭,肉牛235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7016.00萬元, 工資性收入9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03.00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2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50人 ,在省內務工370人,到省外務工18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玉米,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94.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水稻、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水稻,玉米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75戶,共鄉村人口4922人,其中男性2439人,女性2438人。其中農業人口4724人,勞動力3277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79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56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主體民族為漢族。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11.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2.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300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47.22萬元,有固定資產385.05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16.0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左所明德國小,中學生就讀到雲驛一中。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2.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389人,中學生154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民增收困難,生產經營的方式沒有大的轉變.2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無水源;3.村內亂堆亂放雜物、垃圾的現象嚴重,衛生較差.。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調整產業結構,抓好優質水稻栽培,發展大棚蔬菜、發展規模養殖,發揮好手工業的優勢;2.積極做好勞務輸出。
地理環境
該村地處祥雲縣下川壩西部,雲南驛鎮中部 西接前所村、水口村,北連雲南驛村、舊站村,東北部接下莊,東臨小橋村、董營村,往南2公里可達雲南驛高鐵站,董前路橫貫,交通方便。往西2公里可達雲南驛鎮政府所在地前所街,往東9公里可達下莊鎮政府所在地下莊街。
歷史文化
該村村民口中流傳著“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的傳說。據說於明朝時期,這裡還生活著一部分白族先民,但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讓大將軍沐英前來拓荒。於是,沐英在南京召集人來拓荒,拓荒者大多為單身男性,都為商人等職業出身。沐英帶領這些拓荒者們在此地建立商屯,同化白族先民。此後,漢人逐漸增多,定居於此,取村名為左所,並與前所村民約定,以村旁的軍田海子為界,生活于海子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