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文化

工布文化

工布文化,西藏地區的民族文化之一。林芝在吐蕃時稱為工布地區,包括今林芝、工布江達及米林等縣。有豐富自然資源的谷地培育出了林芝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

概述

在西藏,除工布外,墨脫、察隅、朗縣、波密曾屬不同的地區。墨脫屬上珞瑜地區,即珞巴、門巴的主要聚居區。說是聚居其實是很分散並相互隔絕的。近一些的村寨隔江都能望著,但不花上好幾天卻是走不到一塊的。上珞瑜一帶的居民也是在吐蕃時遷居於此的,他們的祖先身份平賤,為避災荒賦稅或戰火,遷得更遠更偏僻而已。上珞瑜地區沒有寬廣的河谷和大片的土地,但這裡的密林深溝里卻有數不盡的動物,民風強悍樸實的珞巴和門巴人都是狩獵的好手。有“隱秘的蓮花”之稱的墨脫縣除了大峽谷風光和珞巴、門巴村寨外,還有不少喇嘛廟和傳說中的神山。被譽為“西藏江南”的察隅縣屬察隅地區,現今該縣仍有部分轄區被印度侵占,僜人大部分就居住在印占區,僜人大多從事農耕,和珞巴、門巴人一樣,他們都保有獨特鮮明的民族特徵。曾經是波密王統治的波密地區,雪山冰川密林環繞,帕隆藏布河畔的扎木鎮風景清新如洗。此外,朗縣屬於塔布地區,該縣金東鄉境內的列山古墓群,以其浩大的氣勢和奇特的構築,堪稱古墓群奇蹟。

歷史

有著豐富自然資源的谷地培育出了林芝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林芝在吐蕃時稱為工布地區,包括今林芝、工布江達及米林等縣。最初它被普遍地認為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非流放與逃難者不往。但位於雅魯藏布灑套和尼洋河谷(後者為雅江中游三大河谷之一)一帶的工布地區卻有著優越的農耕和居住條件,以及豐富的森林及鐵礦資源。

吐蕃早期,三個顯赫的流亡者(止貢贊普的三個兒子)使工布等地進入了吐蕃歷史。據後世文獻所言,所謂塔布、工布、娘蒲等地還隱有吐蕃正統源泉之尊。體制完備而發達的莊園是工布地區典型的經濟形式。如歷史上榮耀的娘氏等家族,均有眾多的農人、工匠與衛隊為他們經營和守護著農莊與山林,並由此派生出大量的奢侈品、藝術品和宗教場所。其突出代表是藏東南最輝煌的林芝縣布久鄉喇嘛嶺寺以及朗縣列山古墓群遺址等。

舞蹈

工布文化 工布文化

工布箭舞在林芝地區廣為流傳,林芝縣米瑞鄉是將“工布箭舞”體現較完善的一個鄉。米瑞鄉15至16歲以上可表演工布箭舞的人數就達543人。全鄉共有19個村。村村都有自己的工布箭舞隊,每逢重大節日和喜慶活動都要進行響箭比賽和箭舞表演。

吃“結達”

這天晚上一定要吃飽,脹得肚子鼓鼓囊囊。據說半夜裡鬼還來背人,不吃飽,身子骨輕爽爽的,說不定被鬼背跑了。吃得很飽,鬼背不動,因此吃飽不吃飽,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問題。

背水

新年初一,雞叫頭遍,工布人都要出門,放火藥槍,迎接新年的到來。主婦們趕緊背起水桶,帶著青稞酒和“措”(祭神用的糌粑團,到水源處背水,在水邊煨桑,讓裊裊青煙召喚神靈。回家路上,不管遇到什麼人,都不能回頭,不能講話。若回頭或講話,裝滿了“央”(福氣)的水;就會跑到別人的水桶里去。

祭豐收女神

背回新年第一桶水,倒進神佛前的淨水碗裡,再用它伴糌粑做成供果,兌好青稞酒。在拉薩,初一清早,是到大昭寺朝拜釋迦牟尼佛像。在工布,卻是帶上貢品和青稞酒,來到自家最好的一塊莊稼地里,祭祀豐收女神,他們在地里豎起一根長長的木桿,木桿上掛經幡,下掛一把麥草,麥草象徵豐收女神的寶座。用石頭在木桿前搭個祭台,在台上擺好各種供品,煨燒青草香樹,通知田地的保護神,來接受供奉和膜拜。人們用特殊的調子高喊三聲:“洛雅阿媽,洛雅阿媽(意為豐收女神),請用餐吧!”然後,他們圍著祭台唱歌,跳舞,娛樂豐收女神,請求保佑莊稼豐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