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3年8月中旬,川陝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後,紅軍乘四川軍閥劉湘組織新的"圍剿"尚未就緒之際,迅速開展了儀南、營渠、宣漢三次進攻戰役,攻占了儀隴、營山、達縣、宣漢、萬源5座縣城。相繼建立了儀隴、閬南、嘉陵、英安、營山、長勝、渠北、達縣、宣漢、紅勝(羅文壩)、城口(萬源大竹河)等蘇維埃政府。根據地擴大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0萬。有綏定、巴中兩道級蘇維埃、23個縣和1個特別市蘇維埃政權。紅軍主力與川東遊擊隊勝利會師,改為紅33軍。紅四方面軍由入川時的15000多人擴大到5個軍,80000餘人。游擊隊、赤衛軍、少先隊、童子團、婦女獨立團等地方武裝,發展到10餘萬人。蘇區擁有自己的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造紙廠、印刷廠等軍需及經濟設施。同時,建黨建政、土地革命、發展經濟、擁軍支前、文化宣傳教育等工作熱火朝天,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成為川陝根據地的鼎盛時期。
北上抗日
1935年1月22日,為了北上抗日,中央電令紅四方面軍:“……以民眾武裝與獨立團,向東線積極活動,鉗制劉敵,應集中紅軍主力向西進攻,……宜迅速集結部隊,完成進攻準備。於最近時間實行向嘉陵江以西進攻。”紅四方面軍為執行中央命令,發動了陝南戰役,調動敵人北移,隨即回師川北,成功的取得強渡嘉陵江的勝利,並乘勝向西進攻,解放了涪江與嘉陵之間的大片土地,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北進入川的作戰戰略,為爭取與中央紅軍會師共同北上抗日,紅四方面軍踏上了艱苦曲折的長征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