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里山

嵩里山

英雄山又叫蒿里山。英雄山上的土壤為褐土,是又石灰岩氧化後形成的,因為風化較劇烈,因此裡面還有大量的雜質。褐土的pH大於7,多分布在魯東南山地丘陵區,魯中南也有少數。

地質構成

嵩里山位於泰安市,主要成分是褐土。英雄山的母質為含碳酸鹽的母質,主要為石灰岩,由明顯的鈣化作用,粘化作用,生物積累形成成土,可分為淋溶層,粘化層,Ca積層,母質層四個層次。淋溶層的顏色較淺,粘化層呈褐色,Ca積層呈淺黃色,母質層富含碳酸鈣,淋溶層,潮土,石灰性褐土經改良後可得到廣泛利用,它們的共同性質是能夠保持水土。廣泛分布恆山以南、呂梁山以東各盆地的河流二級階地和山前傾斜平原,丘陵緩坡和垣地,年均溫8-14℃。 土壤發育較好,層次過渡明顯,但碳酸鈣分異不很明顯,土體中可見到絲狀和霜狀鈣積,通體石灰反應較強烈,心土層有色澤較鮮艷的粘化層。該亞類所處水熱條件較好,地勢平坦,多為次生黃土母質,是我省主要的農業土壤。以大秋作物為主, 多為兩年三作,以冬麥和大秋,還有一年兩作的棉麥區。土體中淋溶層不明顯,粘化層和鈣積層多數在同一個層段,由南向北粘化逐漸減弱。

地理位置

蒿里山位於泰山火車站南,又名高里山、英雄山,漢以前稱作“高里山”。為古代帝王的禪地之所,《漢書》中多處記載了漢武帝“親禪高里”。約到魏晉時期,出現“蒿里”之稱。蒿里山曾建有規模宏大的蒿里山神祠,又名森羅殿。古語有云:“魂歸蒿里”,就是說人死了靈魂都要到蒿里山接受閻王爺的審判,然後才能過奈何橋,輪迴投胎。

也許正是由於泰山“三重空間”的緣故,我每天都從它身邊走過,卻從沒有動過上去看一看的念頭。這次上山,也是受人之託,卻沒想到還真有點收穫。

蒿里山周圍破破爛爛,走到近前,又看到一個髒的不能再髒的池塘。問當地的老者,他說這叫“萬人坑”,又指著東北方,說“森羅殿”就在那個方向。閻王不要的人,全部扔進了萬人坑。

再向上走,又遇到一個老嫗與孫子其樂融融,見我一人上山,便道:“山上有強盜,可要小心啊”。我手中的相機價值不菲,聽到這句話,還真緊張了一陣。

進入山中,發現 蒿里山地質結構與泰山迥然不同。有關書上記載:泰山是距今28億年的太古代變質岩,而蒿里山則是距今5─6億年的晚寒武紀的石灰岩。寒武紀時,泰山一帶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泰山古老的變質岩上沉積,形成了上千米厚的海相石灰岩,之後又整體上升為陸地,在距今2億年左右時,泰山南麓產生了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古泰山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最後在山體高處,抖落了全部石灰岩沉積蓋層;而蒿里山位於斷裂南側的下降盤,因此便殘存了寒武紀地層,造成了泰山斷裂兩側的巨大差異。蒿里山上有我國以“蒿里山蟲”命名的三葉蟲化石,它是劃分寒武紀地層的標準化石之一。

有一處地方,石頭上好像有過佛像的痕跡,但據當地人講,這是自然形成。從前鐵路上的水塔在這座小山上算是宏大建築了。在山的西面,石頭上有明顯的槍眼,這是解放泰山時激烈戰鬥的物證。

峰迴路轉,我走到了著名的方尖碑,四面分別上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三次北伐陣亡烈士之墓”,“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重於泰山”,經了解,這是參加過北伐戰爭陣亡烈士的後人,捐資修建的,本來想放到山頂,不知為什麼,沒放成,老百姓就把它放在了登山的主路上。

再向上走幾步,便到了一處寬闊、平坦之處,上面有一個鋼鐵三腳架,下面還埋著一個小石條,(這裡應該是放方尖碑的所在,前文已經講過),後來才知道這是飛機在山上的一個標示物,就像高速路上的指示牌,後來棄之不用,當時,三根鐵柱上還有紅、黃、白的三色油漆。

再前行幾步,見一碑平臥,上書:天地正氣,其中天字有缺。周郢教授考察過這個碑,碑文如下:

(上缺)紀念館碑」

(上缺)肄業陸軍學校,每聞國難方殷,外患日亟,輒發指眥裂,恨不即時握兵符、持戈矛,與帝國主義者周旋於海上。繼聞」(上缺)政不綱,提倡革命,以救祖國,輒心焉慕之。又恨遠隔關河,不能追隨左右,以遂禦侮之初衷。迨辛亥革命,共和告成,□」(上缺)戰中,斯時雖未獲東來一覲總理,然已了解革命與建設之心理,益知非三民主義不足以定國是。旋調駐綏遠,正」(上缺)訓練士卒。適先總理派海濤**北來,令先懸青天白日旗幟,擔任西北軍事工作。此余受知之始。即諸將士從事革」(上缺)十三年冬,率一旅之眾,由綏而隴。飢軍五千,環境險惡,幾瀕於危。苦力支撐,將及二年之久。至十五年秋,北伐軍興,始以陸」(上缺)名義援陝,孤軍深入,械少糧絕,惟本大無畏之精神,始得解長安八月之圍,而鞏固西北革命之基礎。此後出關會師,歷豫東」(上缺)趙北之地,攻城摧敵,我諸將士,努力革命,屢作先鋒,卒使敵軍奔潰,北伐成功。十八年春,由惠民移師洛陽,為擁護中央及維」(上缺)計,毅然與各友軍班師回鄭。雖數被截擊,然軍心一致持以鎮靜,卒能繞道歸來,非團結之堅,不克脫此艱險也。十九年夏,討逆」(上缺)當津浦、隴海兩路要衝,轉戰豫魯之間,始取東明,繼守兗州,終克泰安。計大小數十戰,死亡二千餘人。幸在總司令蔣公指」(上缺)平大難,促成統一。並地方積匪,次第肅清,得償誓死救國救民之夙願。嗚呼!此我軍參與國民革命經過之略歷,可告無罪於」(上缺)者大亂甫定,駐軍泰安,於追悼歷年陣亡將士,及建紀念塔後,復在蒿里山頂刻石,為我軍陣亡諸先烈永留貞珉。並建築」(上缺)廂房六間,六角亭一座,方亭二座,命名曰“革命紀念館”。購置書籍,陳列於中,供人入覽,藉為開通民智之一助。後之登此」(上缺)懷之餘,遍閱載籍,且知我軍為主義而戰,為party國而戰,奮鬥頻年,始獲於泰岱峰下有此結晶也。竊幸輪奐一新,規」(上缺)岳英靈,東壁圖書,權作琅嬛福地,當亦死難先烈所深慰,而為革命**所樂許乎?是為記。」

總指揮馬鴻逵撰並書(印:馬鴻逵印、少雲)。

(上缺)年□月。

馬鴻逵是泰山文化的罪人,他駐泰期間,對蒿里山一帶進行過大規模“改造”。據民國學者趙新儒《泰山小史注》載:“(民國)二十年(1931),駐軍馬鴻逵部,拆蒿里山塔基,立烈士祠,瓦木取諸森羅殿各祠宇。石工取石材,則毀蒿里山各碑碣。王欽若《封祀壇碑》,已鑿碎,……刊去有字石面,用為砧礎。”又云:“二十年後,駐軍馬鴻逵部拆毀(蒿里)神祠,就蒿里山頂修烈士祠,掘地得石函,有金泥玉檢,曾見其拓片,為唐時封禪物。”又耿靜吾《說岱》云:“民二十年(1931),駐軍馬鴻逵部拆高里山巔塔基,建十九年戰役陣亡烈士祠,屋宇四所,碑亭一,憩亭二,名日‘泰安公園’。瓦木取諸森羅殿各祠宇,石工取石,則毀祠內外各碑碣。社首、蒿裡間,遂成一片荒涼景色矣。”又李東辰《泰山祠廟紀曆》云:“民國二十二年(應為二十年)馬鴻逵將(蒿里祠)全廟拆毀,運至蒿里山頂建革命烈士紀念館。碑碣充石料。”其工程中掘出的唐宋玉冊,當時曾轟動當時,成為一大社會新聞。

馬鴻逵於蒿里山頂所建烈士祠,又稱革命紀念館。工成,馬氏曾於祠堂大門之內鐫立豐碑,以紀始末。但其祠於國共戰事中毀壞無存,馬氏碑石也殘毀仆地。

去山陰,又有收穫:碰到了看山的,我問他山洞的問題,他不清楚,只知道有個大山洞,已經又大石條封住(近日聽宿老先生說,那個山洞從前有佛像,後來又挖了工事,從那個洞,可以一直走到現在的紅樓),我記得《泰山道里記》上,有一個關於山洞的記載,而且是兩個山洞相連,趙閣老還考察過,後來由於採石垮塌,看山的說:“那應該是鬼腚眼”,帶我看了看,我覺得這個地方很可能是“歸仙洞”所在。

看著滿山鬱鬱蔥蔥的柏樹,他告訴我,植樹的事情要問他,喔,一個白髮長者正坐在馬紮上與其他老人談天,他告訴我:植樹有兩次,53年和56年(57年?)。

最後,我讓看山的人給我指了指森羅殿的所在,在一個家屬院的正東方,有一戶人家,他說那個大門的位置,就是森羅殿大門的 位置,森羅殿的面積與家屬院的一座半樓的地面面積相當,不算大,也不算太小,能不能恢復,就看怎么規劃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