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崔府君是道教神仙之一,本名崔子玉,唐代鼓城縣(故治今河北省晉州市老城區)人。傳說他的父親年紀很大了都沒有兒子,就到南嶽衡山去求神。一天晚上,來了幾個年輕人,他們抬著一個箱子說,這是上天賜給你們的。他父親打開一看,有兩塊玉在裡面。不久他妻子就生下了兒子,起名叫子玉。
崔子玉從小非常聰明,後來做了縣官。他能預知各種事,判斷準確,所以把地方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有一次,他下令不許在節日打獵,但是有一個人違反命令,被他抓住了。他對那人說,你是願意在人間還是在地獄裡接受處罰。那個人覺得很可笑,就說願意在地獄裡受罰。晚上來了兩個幽靈,把那個人帶到地獄,在那裡,他看到崔子玉正在辦公,隨後就對他用刑,使他痛苦不已。
還傳說,有一天崔子玉正在和別人下棋,忽然來了幾位神仙,他們帶著最高神的命令,任命他為某一地方的土地神,然後他就告別家人升天了。
記載
府君姓崔,諱珏,字子玉。祁州鼓城縣附郭村人。父諱公讓,母劉太君,家殷富好施與。每夜焚香禮斗,得窖金悉賑饑民。時旱蝗千里,全活無算。年五旬尚無子,禱於泰山,公與太君夢神賜玉,由是懷孕。隋開皇五年六月六日子時府君降生。異香滿室,人皆奇之,因夢神賜玉而孕,以是命名。幼穎異性至孝,七歲入學,日記千言。年十六娶盧氏,端莊賢淑。仁壽元年舉孝廉,三年拜太子府傅監,因太子失德引疾歸。唐太宗貞觀元年,征復舊職,兼兵部員外郎。十五年宰相房杜交薦,授長子令。十六年遷滏陽令。十八年遷衛令。十九年擢蒲州刺史兼河北二十四州採訪使。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日卒於官,遺命葬滏陽。男敬嗣、磁人郭憲扶柩抵磁,葬和村鼓山之側。敬嗣官房州刺史,敬嗣生悅,官洛州司戶參軍。悅生光迪,官太子贊善,光迪生杭,官揚州司馬,杭生元亮,官虢州刺史。元亮生易言,官昭義節度使判官。易言生貽孫,官吏部侍郎。府君後裔蕃衍簪纓勿潛,迄今方興未艾,不能殫載。
崔府君,姓崔名珏字子玉,唐鼓城縣人。其父崔讓,樂善好施,年近五十,膝下無子,遂與其妻同往北嶽祠禱祝求子。是夜,夫妻兩人夢見一童子擎一盒,內盛美玉兩枚讓其吞食。以此,崔夫人十月懷胎,於隋大業三年(607)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崔珏幼時即神采秀美,聰敏好學。
唐貞觀七年(633),崔珏入仕,授長子縣令。據傳他“晝理陽事”、“夜斷陰府”(《列仙全傳》),死後被上帝封為磁州土地神,並建祠祀之。安史之亂後,因其曾顯靈於玄宗,被封為靈聖護國侯。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加封為護國顯應公,元符二年(1099)改封為護國顯應王。金兵南下,崔珏顯聖擋駕,泥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改封為“真君”。隨著崔珏封號的升級,崔府君廟由磁州興建至全國各地。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崔府君者,乃祁州鼓城人也,即今河北晉州。
王仲安《重修崔府君廟記》:“夫府君神者,本祁州鼓城人也,姓崔名珏,字子玉。
揭傒斯《重修崔府君廟記》:“按府君者,祁州鼓城人。父母禱於北嶽,而生府君。唐貞觀,舉孝廉,仕磁州滏陽令,晝理陽、夜理陰。一日,與楊叟奕罷,見黃衣執符言曰:上帝命以玉珪玉帶冠衣,召赴五嶽,衛兵百餘人。拜畢,奏簫韶之樂,又取白馬至。府君命二子取紙筆,曰:吾將去矣。遂書白字以逝,世傳以為白字碑。安祿山叛,上夢府君見曰:駕弗別往,祿山必滅矣。駕還闕,立廟,封顯聖護國嘉應侯。武宗朝,天下大水,禱之即止,封護國感應公。真宗時封護國真濟(西齊)王。
木易《白族本主崔君考》錄作於景泰三年的《崔君景帝廟碑序》:“崔公乃[祁]州[鼓]城人
修川小志卷下 廟記 寺觀附 崔府君廟 在廣福橋南,新橋巷秦嘉系,海寧志雲,崔府君,祁州鼓城人
《保德州志》新修護國顯王廟記 (見學正)薛澍
崔氏,諱某,世為祁州鼓城人。唐貞觀中舉孝廉,第為長子令。秉心公直,政立化行,摘奸 發伏,民不忍欺。改任淦陽庶事,綜理民無冤仰,除猛虎害,屏巨蛇妖,為當代正臣。去久而見思,邑人為之立祠,開元間,陳書請謚,始封"顯聖護國嘉應候"。自時厥後,歷代崇奉,有加無已。故所至之處,肖其像而祀焉。保德之東,有神行祠,金皇統九年,郡人張順元創建也。正隆初,孔目張愈置公祠於殿庭之西,東向。罹壬辰雲擾,雖脫於兵燼之餘,歲月綿遠,風雨侵剝,土木摧腐,上漏下墊,昔之僅存者,傾覆俱盡。皇元大德甲辰春,郡民李廷顯等,顧其百十年廟貌,一旦鹹為瓦礫場。慨然有修復志,乃先捐已資,誘化郡中之賢者,相與?力僦工,市財易甓,構以正殿,繚以周垣,階砌以石,門有扁榜繪塑神像,金碧鮮明,顧瞻內外,百廢俱興,實足以竭虔而妥靈。凡經營制度,廷顯之功也。落成之日,一二同志,俾予記其興修之始末,辭不獲已,因紀其實雲。(以上廟社)
(修訂)清代乾隆版《寧武府志》
護國顯應王廟 神姓崔氏,祁州鼓城人。唐貞觀中,舉孝廉,為長子令。開元間,封顯聖護國嘉應侯。歷化加封。廟在州市東。金皇統九年,郡人張順元建。元大德甲辰,李廷顯重修。有碑記。久廢。
崔判官的具體情況,《西遊記》第十回、第十一回,有詳細的記敘。話說唐太宗忽然患了重病,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老臣魏徵出現了。他手扯龍衣,奏道:“陛下寬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長生。”太宗道:“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如何保得?”征云:“臣有書一封,進與陛下,捎去到冥司,付豐都判官崔鈺。”太宗道:“崔鈺是誰?”(魏)征云:“崔鈺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茲州令,後升禮部侍郎。臣同鄉在日與臣八拜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現陰司做掌生死文簿的豐都判官,夢中常與臣相會。此去若將此書付與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來。管教魂魄還陽世,定取龍顏轉帝都。
唐朝的定州鼓城和宋朝的祁州鼓城乃是一地就是今河北晉州市,魏徵也是晉州人。
隋煬帝初置博陵郡(今定州),後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又為博陵郡。領縣十一:安喜、北平、鼓城(今晉州)、恆陽、新樂、義豐、望都、無極、唐昌、深澤、陘邑。”唐初改曲陽(曲陽城)為鼓城又叫定州鼓城(今河北晉州市)。
宋代改鼓城縣隸屬祁州,所轄稱祁州鼓城縣(今河北晉州市),深澤縣初隸祁州(無極境),宋太平興國初(976年),祁州移至蒲陰(今安國),仍領深澤。宋熙寧六年(1073年),深澤省入鼓城縣,降為深澤鎮,鼓城隸祁州稱祁州鼓城縣(今晉州市)。元祐元年(1056年)復置深澤縣,治所即今深澤,隸河北西路祁州。鼓城縣東有鼓城山(即明清時的臥龍崗)。
《元史》中記載:晉州,唐、宋皆為鼓城縣。元太祖十年,改晉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州治鼓城縣省入晉州。
清仍為晉州,屬直隸正定府。
民國二年(1913年),改晉州為晉縣,屬河北省。
1991年撤晉縣設晉州市後,歸石家莊市管轄,為石家莊下屬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