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槐院

史料尋蹤

據《澄城縣地名志》(1984版)載:“清道光年間西一路(崔家槐院)已形成巷道。”清鹹豐年間,崔家後人崔疙瘩(音)因經營煙、酒、糖、茶生意而家始興,到光緒年間其曾孫崔彥彥(音)捐了四品的府台,遂將住宅由六院擴建成十二院。崔院對面原有崔家祠堂和墳地。1976年政府在崔家墳地上修建縣教師進修學校時,掘出的墓中銘旌上載有“鹹豐□年”字樣,墓主為一男四妾,用大量石條砌構,棺木厚實,墓地豎有旗桿。崔院內現留存有石供桌、碑額、石楹聯等部分供奉物品。從十二院中東首一院老房樑上金板銘文(大清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十月十六日卯時立柱暨上樑大吉大利)可推斷老六院修造年代定早於光緒朝,估計已歷經200餘載。

重見天日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前後,由於天災人禍,尤其是抽大煙、損錢,崔家家道中衰,開始賣磚賣房。崔家正院房樑上金板為“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陽月上浣吉日宅主王子元妻王、竇氏率男士毅、俊、英媳李、楊氏女能秀、勤孫女芸芳同創建”,即此院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易主當時澄城巨商王子元。稍後,“澄城四大財東”之一的雷升雲購得崔家部分院落,但並未入住,其解放前夕逃往香港。解放後,崔家各偏院均被當時的住戶或改造或拆毀,惟正院被國家沒收,先後為縣廣播站、財政局、民政局、國土局、房管所所有,幾經周折又賣給王家。近年正院由於年久失修,王家已遷出。我院調研人員發現此宅院時,楊某人已購得此院地皮,並著手拆除該院危房準備重建新房,六間廈房已被盡數拆除,我院抓緊時機從瓦礫中搶救出三間即將拆毀的民宅,與房主商榷後簽訂協定,2003年6月組織技術工人進行拆遷,將所有的建築構件收購運回博物院,截止2005年11月完成了崔家槐院正院的原樣復建工程。

現狀

現西一路崔家槐院共住20戶,為一社,姓氏較雜,有李、張、趙、任等,崔疙瘩、崔彥彥直系後人僅一家,家長崔忠俊也僅過花甲之年。

歷史地位

縱觀崔家槐院的歷史變遷及其主人的興衰史,便可對明清兩季渭北一帶富商的家族史略曉一二,崔家槐院也由此成為了清代渭北關中窯洞民居的典型。

資料來源

以上資料根據2003年6月26日及2006年5月8~9日多次採訪當地人李濟生(82歲,早年經商,1930年定居崔家槐院)、胡佑才(66歲,醫生,1999年定居崔家槐院)、崔彥楷(生於1922年,農民,崔家後人)、王士一(93歲,知識分子,1933年入住崔家槐院)和王東海(澄城縣文管所原所長)等宅院親證者或知情者的談話記錄整理。
編撰:趙治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