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崑崙植物志(第3卷)》系“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以及重慶出版集團科學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它承載幾代植物學家的夢寐以求之願,凝聚數十位老中青植物學家10年的心血,以300多萬字之4卷本巨著,首次對中科院及相關研究單位在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地區的多次野外科學考察成果作了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標本積累跨越60年,融地域的特殊性、編研的權威性、記錄的完整性和對老一輩植物分類學家學術思想和學識經驗的搶救性於一體,厚重而珍貴。是對青藏高原植物區系研究“空白區”和“薄弱區”的重大突破,對於深入開展我國和世界植物學研究、保護植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長期的參考利用價值。
作者簡介
吳玉虎,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原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館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協審專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中國植物專家組(CPSG)成員,青海省自然科學學科帶頭人,植物系統分類專家。先後參加“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等國家、中科院、省級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多次參加或帶隊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頭地區、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地區、東帕米爾高原以及西藏、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進行野外考察,積累了豐富的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高山區和無人區進行野外考察及科學探險的經驗和第一手科研資料。獨著或主編出版《青藏高原維管植物及其生態地理分布》《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地區的禾本科植物》(英文版)等專著多部。
圖書目錄
序
前言
編寫說明
編寫分工
崑崙植物志第三卷系統目錄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合瓣花亞綱
五十四杜鵑花科
五十五報春花科
五十六白花丹科
五十七木犀科
五十八龍膽科
五十九夾竹桃科
六十蘿藦科
六十一旋花科
六十二紫草科
六十三馬鞭草科
六十四唇形科
六十五茄科
六十六玄參科
六十七紫葳科
六十八列當科
六十九狸藻科
七十車前科
七十一茜草科
七十二忍冬科
七十三五福花科
七十四敗醬科
七十五川續斷科
七十六桔梗科
七十七菊科
附錄A新分類群特徵集
中名索引/908
拉丁名索引/923
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地區範圍圖
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山文水系圖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產青海:久治(希門錯日拉山,果洛隊475;縣城附近,藏藥隊853;索乎日麻鄉希門錯湖,藏藥隊589、597;龍卡湖北面山上,果洛隊615;錯那合馬湖,藏藥隊687;年保山北坡,果洛隊385)、班瑪(馬柯河林場燒柴溝,王為義27583)。生於海拔3300~4300 m的山坡高寒草地、溝谷山坡路旁、河谷灘地高山草甸及高寒灌叢草地。
分布於我國的四川西北部、青海東南部、甘肅南部。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北部。
18.長萼龍膽
Gentiana dolichocalyx T.N.Ho in Acta Phytotax.Sin.23(1):43.P1.1.f.5~7.1985;中國植物志62:86.1988;F1.China 16:4:6.1995;青海植物志3:59.1996;青藏高原維管植物及其生態地理分布751.2008.
多年生草本,高10~15 cm。根多數略肉質,須狀。花枝多數叢生,鋪散,斜升,黃綠色或紫紅色,光滑。葉先端急尖,邊緣平滑或微粗糙,葉脈在兩面均不明顯或中脈在下面明顯,葉柄背面具乳突;蓮座叢葉極不發達,披針形,長4~6(20)mm,寬2.5~3.5 mm;莖生葉多對,愈向莖上部葉愈密、愈長,下部葉矩圓形,長4~6 mm,寬1.5~2.0 mm,中、上部葉寬線形,長20~45 mm,寬1.5~2.5(3.0)mm。花單生枝頂。下部包圍於上部葉叢中;花梗黃綠色或紫紅色,長5~15 mm,光滑;花萼長為花冠的3/5~2/3,萼筒綠色或紫紅色,倒錐狀筒形,長15~17 mm,裂片與上部葉同形,長23~35 mm,寬1.0~1.5 mm,彎缺截形;99冠上部淡藍色,下部黃綠色,具深藍色條紋,倒錐狀筒形,長6~7 cm,喉部直徑2.5~3.0 cm,裂片卵圓形,長6~7 mm,先端鈍圓,全緣,褶整齊,寬卵形,長2~3 mm,先端鈍,邊緣齧蝕形或全緣;雄蕊著生於冠筒中下部,整齊,花絲鑽形,長9~11 mm,基部聯合包圍子房,花葯矩圓形,長3.5~4.0 mm;子房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5~1.7 cm,兩端漸狹,柄長1.8~2.0 cm,花柱線形,長5~7 mm,柱頭2裂,裂片外卷,線形。蒴果內藏,橢圓形,長1.5~1.7 cm,兩端鈍,柄粗壯,長至2.6 cm。種子黃褐色,有光澤,矩圓形,長1.0~1.2 mm,表面具蜂窩狀網隙。 花果期8~9月。
產青海:久治(龍卡湖畔,果洛隊531)。生於海拔2950 m左右的溝谷山地高山草甸、山地陰坡高寒灌叢草地中。
分布於我國的四川西北部、青海、甘肅西南部。模式標本采自青海久治。
序言
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從帕米爾高原隆起,橫貫東西2500餘千米,草原和荒漠,茫茫蒼蒼,雪峰高聳,冰川縱橫,巍峨神奇。從遠古開始,崑崙山就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嚮往的聖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中國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對它都不止一次地提到,其中記述大多與一些神話傳說聯繫在一起。漢代以降,許多邊塞詩吟詠的內容均涉及這一區域,然而直到近代,國內外的一些探險考察隊進入這一地區,這一地區地理、生物的概貌才逐漸被揭開。
劉慎諤是第一個到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考察的中國植物學家。他於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初,由葉城入崑崙山區,在西藏西北部考察,8月抵克什米爾的列城,採集標本2500餘號(《劉慎諤文集》,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此後,隨著20世紀50年代的新疆考察,1973年開始的青藏高原綜合考察,中國植物學者才對這一地區的植物進行了較詳細的調查和採集。1975年我由格爾木出發,經西大灘,翻過海拔4700餘米的崑崙山山口,在五道梁、風火山、沱沱河地區進行了路線考察,親身感受到在這一地區考察的艱辛。這裡植物種類雖然較少,但有其特殊性。植物區系中許多中亞高山成分和旱生成分,與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鄰近國家,以及興都庫什山、帕米爾高原的植物區系都有聯繫,而與我國其他區域的植物有很大不同。
我很高興看到《崑崙植物志》由諸多同行編著完成並即將出版。這部著作凝集了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研究植物分類的同行們的心血,是他們在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相對困難的情況下,繼完成《青海植物志》之後又一部同心協力完成的力作,難能可貴。《崑崙植物志》的出版,必將促進對這一地區植物的更深入研究,也將為野生植物資源的開發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中國植物志》已出版了,但《中國植物志》並不能完全替代地方植物志,尤其是一些邊遠和自然環境特殊地區的植物志。地方植物志針對植物的地區信息,如植物形態上有無變異、有何特殊用途,以及分布地點等的記載更為詳盡。這些內容可補全國植物志的不足,也更便於套用。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代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四)概括描繪了當地的風光,展現了保衛邊疆的決心。如今,時代不同了,但保衛和建設國家的精神是永遠的。
是為序。
吳征鎰(中國科學院院士)
九十四歲衰翁
2010年3月8日於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