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普寧市崇文書院
位於廣東普寧市故城洪陽東門外的新安村,前臨“百里橋”,洪陽河沿書院邊而過,右接新安水門,左連“松齡橋”,流水歡唱,綠竹掩映,垂柳成行,景致別雅,是新安文化區的中心。 崇文書院建築結構小巧玲瓏,寬11.45米,深13.4 米,院內面積150平方米,琉璃瓦頂,梭形石碎裂,雕樑畫棟,後面一圓形門;正座中間設一座台,是原書院為歷代輩出的德高望重的文人名士立碑流芳之用,碑為豎立,紅底金字。屋頂塑 雙風朝牡丹,栩栩如生。整座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是一座頗具潮汕特色的古祠堂。
崇文書院為清·同治十三年,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倡建書院、興辦鄉學時所建。書院建成後,洪陽學子入院就學,名優輩出。聲名卓著的盧世潘、盧學茂叔人侄都曾入學該院,後追隨方方同志參加革命,壯烈犧牲,書院也為其樹碑流芳。
台灣省台南市崇文書院
崇文書院 位於台灣台南。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府衛台揆建。是台灣最早由義學改建的書院。乾隆十年(1745)巡道攝府事莊年重修。十五年台灣縣知縣魯鼎梅移海東書院於舊縣署,將海東書院舊址改為崇文書院。二十四年知府覺羅四明新建於東安坊府署東偏,築有講堂齋舍。五十五年(1790)奉祀五子,後配八賢。另有文昌祠祀文昌帝君。嘉慶二十三年(1818)知府鄭佐廷捐俸改建。同治十三年(1874)知府周思琦捐俸並商請士紳捐資,重修講堂、五子祠。光緒二十年(1894)知府康贊袞撥公款修膳室廊。書院設院長1人,監院1人。每年招內課生12人,童生12人,外課生24人,童生21人。蔡廷蘭、丘逢甲等曾任院長。學田有官置、官捐、民捐。現僅存門額“崇文書院”一方,為台南歷史文物館收藏。
雲南省建水縣崇文書院
崇文書院 位於雲南建水。原名崇正書院。明嘉靖二年(1523)憲副王忠建。六年毀,僅存大魁閣、五賢祠。萬曆八年(1580)巡按劉維改作表忠祠。十五年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舉人蕭大成請於知府董弘毅、同知鄭功勳,會同郡紳捐款重修。文教聿撰有碑記。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方桂增建並改名“崇文”。鹹豐間戰火不斷,傾圮過半,教學遂停。光緒四年(1878)知府孫逢源同鄉紳高永和等倡捐重修講堂及兩廂書舍,恢復教學。三十年廢。1938年辦縣立師範,1939年改為私立建民中學。1950年改為建水第五國小。今為建民中學和建水職業中學。
浙江省餘姚市崇文書院
崇文書院地處浙江省餘姚市城區中心地段的姚江北岸,位於通濟橋舜江樓(古樓)北面。書院地址:北濱江路50號萬里大廈(原大自然浴室)四樓。書院鬧中取靜,環境優雅,是一個理想的培訓場所。書院周圍購物、休閒場所較多,為家長送孩子進書院後的餘暇時間提供了去處,書院附近有三個中小型停車場。
崇文書院總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總投資100多萬元,培訓規模100班,每期培訓學生預計達到1800人次,是城區最大的中小學生培訓專業機構。
崇文書院地址:浙江省餘姚市萬里大廈(北濱江路50號,舜江樓背後)
郵編:315400
吉林省吉林市崇文書院
崇文書院 吉林府崇文書院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為吉林省城眾紳土捐建,院址在今吉林市船營區公安街永遠胡同,原稱崇文書院胡同。《吉林通志》載文記述該院:“肄業有舍,講論有堂,門廳庖廚,規制略備。”光緒五年(1879年),道員頤肇熙奉調來吉林任職,該人熱心教育事業。“清修學宮,創義學,簿款為書院膏獎。”他積極延聘經師主講,除官齋兩課外,兼講經古。對學習成績優秀者,獎勵書籍。同時廣購善本經史,供給學生朗讀習用。顧肇熙還親臨書院指導,為學生授課,是一位熱心教育事業,關愛學生的官員。
清末,吉林省城公舉土紳季裕春、楊敬修、季乃春、張慶祝、沙韞琛、牟英年、沈德涵等十人為“值年”,每年以兩人管理學院事務,此府教授(即吉林府主管教育事務的官員)為監院,曾聘當時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楊誠一、顧雲、周德至等人為書院山長主講,課程主要是經史詩文。
該書院招生面向大眾,“凡吉林之生童,皆可往院讀書。”學生最多的時期達數百人。每年二月八日為吉林將軍前來考試的日子,八月八日為吉林分巡道命題考試時間,每月八日為吉林知府考試時間,二十三日為監院命題考試之日。生童兩榜,成績分為特、超、一、二、三等。被錄取的學生,按成績獎銀若干兩,以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