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內糖廠

岸內糖廠,位於台南縣鹽水鎮岸內里新岸內96號。舊稱岸內製糖所,原屬於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第一工場興建於1905年,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000公噸;第二工場興建於1912年,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000公噸。第一工場與第二工場於1947年合併。岸內糖廠於1978年改採新亞硫酸法制特砂,於1992年10月1日停閉,併入新營總廠。

地理位置

岸內糖廠位於台南縣鹽水鎮岸內里新岸內96號。

沿革

岸內糖廠,舊稱岸內製糖所,原屬於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第一工場興建於1905年,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000公噸;

第二工場興建於1912年,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000公噸。

第一工場與第二工場於1947年合併。

岸內糖廠於1978年改採新亞硫酸法制特砂,於1992年10月1日停閉,併入新營總廠。

簡介

岸內糖廠前身

鹽水港製糖會社為岸內糖廠的前身。明治36年(1903),鹽水港製糖會社開始籌設,最初由鹽水港廳數名有聲望的人提倡設立,由於資金的關係,隨後引進台南糖商王雪農資金。明治37(1904)年,鹽水港製糖將日本「元幌製糖會社」壓榨甜菜的機械無償搬運過來,不足的部分,再由國外補充採購,建立岸內第一工廠。明治44(1911)年,由台資轉為日資,再增建岸內第二工廠。

岸內糖廠布局

岸內糖廠除廠區外,還有供應糖廠員工居住的日本宿舍。日本宿舍,可分為高級宿舍與一般宿舍,而高級宿舍則有著典型的日本庭園、小橋流水,充滿著異國風情。日治時期,岸內糖廠的兩隻煙囪象徵著本地的經濟實力,而煙囪上的鹽水港製糖標誌,更代表本地的一個重要圖騰。但不幸的是,二次大戰期間,就因這兩隻明顯的「煙囪」而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當時,岸內糖廠建造許多的防空洞,因應廠內二、三百名員工的使用,因此,提到「躲空襲」的經驗,對糖廠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

發展歷程

戰後,岸內第一工廠幾乎全毀,損失慘重。嗣後第一廠與第二廠合併,而堪用的建物則作為辦公廳舍。戰後從百廢待舉到後來糖廠的復工,可謂是台灣糖業的契機,由於政府與糖廠員工的努力下,讓台灣另創糖業的新高峰。在當時,據鹽水人形容,只要在糖廠上班的人,走起路來特別有風呢。
如今,糖業成為台灣的夕陽工業,岸內糖廠如同其他廠區也關閉了。現今在廠內所能看到的,唯有一座座矗立的「防空洞」,以及歲月沖蝕下的古老廠房和辦公廳舍。而當年堪稱豪華住宅的「日本宿舍」,也在荒草淹沒下,令人有淒涼之意。
在各地糖廠轉型的聲浪中,鹽水本地亦提出自己的開發案,總期待有朝一日能再造岸內糖廠的「風華歲月」,但因台糖對地方的開發計畫,諸多限制,使得岸內糖廠的再造計畫一再延宕,對此,鹽水居民發出內心的聲音,希望台糖應以本地人的福祉做考量,而鹽水人也樂意成為台糖最好的鄰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