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頂天池

南嶽山原有霍山、天柱山、衡山等名,元代始稱為“小南嶽”。山的主峰距縣城約4公里,海拔408米。嶽麓為眾山環繞,列峙拱衛;中有弧峰峻起,嵯峨聳秀,儼如飛鸞;因神采特異,佳景天成。自古以來,即為旅遊勝地,列為縣境名山之首。 《漢書、武帝紀》記有武帝於元封五年(前106)冬南巡,至江陵而東,登潛之天柱山,始設潛縣的記載。今岳頂古剎西門首,尚嵌有“漢帝敕封”碑刻一方。據傳,武帝曾親植凌霄樹,碧桃花,以志此狩;明進士吳蘭所作《南嶽山碑記》猶見及之。古剎正門首,嵌有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大師於佑任書題“小南嶽”的石刻,為勝跡增色殊多。 岳頂面積約1815平方米。古建築南嶽祠,始建於漢代,歷代皆有修葺,今尚存磚木結構廟宇式小瓦房16間。有前後殿、三宮殿、觀音殿等。廟迎面壘有石壩,長約百米,高約3-4米不等。東西端各建有門樓,東門樓較寬敞,為進廟必經之路。門出口銜接百步階,踏步120階,條石鋪砌,垂直高度約18米。仰視陡立如梯,拾級而上,如置身於天空,據碑記:此階為明代萬曆年間王仲方合家建砌。入東門樓偏右,即是名勝“天池”。池約7米見方,水深約2米,每逢旱澇之年,不溢不涸。傳說亘古池中潛臥一龍,興雲作雨,為百姓解除旱魅,後得道升天留下此池,享有奇勝美名。登岳頂者,無不先睹為快。80年代初,對池加以淘滌,周圍砌有擋污牆。池水波漣映碧,晶瑩如鏡,游魚戲水,秀色可餐,此為“岳頂天池”。昔列縣中“八景”之首。風貌不減當年。作為古建築、古勝跡的小南嶽已於1981年11月,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1987年,經省政府批准,列為全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南嶽山原有霍山、天柱山、衡山等名,元代始稱為“小南嶽”。山的主峰距縣城約4公里,海拔408米。嶽麓為眾山環繞,列峙拱衛;中有弧峰峻起,嵯峨聳秀,儼如飛鸞;因神采特異,佳景天成。自古以來,即為旅遊勝地,列為縣境名山之首。 《漢書、武帝紀》記有武帝於元封五年(前106)冬南巡,至江陵而東,登潛之天柱山,始設潛縣的記載。今岳頂古剎西門首,尚嵌有“漢帝敕封”碑刻一方。據傳,武帝曾親植凌霄樹,碧桃花,以志此狩;明進士吳蘭所作《南嶽山碑記》猶見及之。古剎正門首,嵌有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大師於佑任書題“小南嶽”的石刻,為勝跡增色殊多。 岳頂面積約1815平方米。古建築南嶽祠,始建於漢代,歷代皆有修葺,今尚存磚木結構廟宇式小瓦房16間。有前後殿、三宮殿、觀音殿等。廟迎面壘有石壩,長約百米,高約3-4米不等。東西端各建有門樓,東門樓較寬敞,為進廟必經之路。門出口銜接百步階,踏步120階,條石鋪砌,垂直高度約18米。仰視陡立如梯,拾級而上,如置身於天空,據碑記:此階為明代萬曆年間王仲方合家建砌。入東門樓偏右,即是名勝“天池”。池約7米見方,水深約2米,每逢旱澇之年,不溢不涸。傳說亘古池中潛臥一龍,興雲作雨,為百姓解除旱魅,後得道升天留下此池,享有奇勝美名。登岳頂者,無不先睹為快。80年代初,對池加以淘滌,周圍砌有擋污牆。池水波漣映碧,晶瑩如鏡,游魚戲水,秀色可餐,此為“岳頂天池”。昔列縣中“八景”之首。風貌不減當年。作為古建築、古勝跡的小南嶽已於1981年11月,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1987年,經省政府批准,列為全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