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岩前鎮,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所轄的一個鎮。位於福建省西部,隸屬於武平縣。岩前鎮是典型的低山丘陵盆地。
2000年,轄16個村民委員會,有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661人,占90.37%。
岩前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已探明石灰石儲量在2億噸以上,其品位居福建之冠。林木蓄積量40多萬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豐富,自來水廠日供水量6000噸。煤炭儲量7000多萬噸,白雲石儲量5000多萬噸。
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405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3762萬元,農業總產值10294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6.63%和23.34%,比1988年增長313.94倍和5.76倍。
岩前鎮是省府批准的18個工業衛星鎮之一。
建制沿革
岩前,原稱"岩前城"。宋時屬禾平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岩前里。民國初設岩前區,民國24年(1935年)改為第四區,民國29年設岩前鎮。蘇維埃時期屬岩前區,有4個鄉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建國後先後劃為第五區、岩前區、岩象區、岩前鄉、紅星公社、岩前公社。1958年設岩前公社,1984年10月,撤銷岩前公社,設立岩前鎮。
行政區劃
武平岩前鎮
原稱“岩前城”。1958年設岩前公社,1984年建岩前鎮。1987年,岩前鎮轄16個行政村:靈岩村大布村將軍村東峰村逕田村上墩村伏虎村三河村寧洋村和安村洋坑村龍井村雙坊村豐貴村楊梅村澄邦村,226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靈岩。1997年,面積185平方千米,人口3.7萬。
[代碼]350824102:~201靈岩村~202大布村~203將軍村~204東峰村~205逕田村~206上墩村~207伏虎村~208三河村~209寧洋村~210和安村~211洋坑村~212龍井村~213雙坊村~214豐貴村~215楊梅村~216澄邦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岩前鎮
岩前鎮位於福建省西部的武平縣南端,東經116˙08‵,北緯24˙55‵。東連象洞鄉,西接中赤鄉,南與廣東省蕉嶺縣廣福鎮毗鄰,北與十方鎮交界。鎮政府所在地靈岩村距縣城42公里。全鎮總面積184.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3萬畝,林地面積19.95萬畝,轄16個行政村。205國道貫穿鎮境南北,距梅州72公里。是經省政府批准享受沿海開放政策的工業衛星鎮,也是閩西的邊貿重鎮,享有閩西"南大門"之稱。
地形地貌
鎮內為丘陵盆地地貌,地勢北高南低,豆腐頭頂海拔1051.4米,為鎮境域內最高峰。
岩前鎮500米以下丘陵有6330公頃,占該鄉面積35.3%,其中300米一下低丘1129公頃。
岩前鎮盆地2906公頃,占武平縣盆地的16.21%。
氣候
境內年平均氣溫20.5℃,冬季平均氣溫11.2℃,春季平均氣溫23℃,夏季平均氣溫26.7℃,秋季平均氣溫21℃。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區低於17℃,全年七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5.4℃~27.5℃,一月最冷,月平均氣溫只有7℃~9.9℃。海拔800米以上地區低於6.5℃。初霜日平均為12月2日,終霜日平均為2月22日,霜期83天,無霜期282天年平均降水量1723.9毫米。實測年代為1958~1980年
自然資源
岩前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
礦藏資源
到2000年為止,主要礦藏有石灰石、煤炭、鐵、白雲石、大理石、黏土、高嶺土、錳等礦,石灰石儲量約9億噸,煤炭儲量約7000萬噸,居全縣之首。白雲石儲量5000多萬噸。已開發形成年產100萬噸525#、425#和425#白水泥及水泥熟料生產線。
植物資源
林業用地14151.2公頃,其中有林地13332.27公頃,森林覆蓋率74.1%,林木蓄積量25萬立方米,立竹量36萬根。
水資源
境內溪流密布,水力資源豐富,地下水充沛,自來水廠日供水量6000噸。1988年前,建有小坑水庫、大逕水庫、湖洋塘水庫等小型引水工程。此後,陸續修建水壩13座、水渠13處、石砌渠2348米,恢復灌溉面積240公頃,改造中低產田120公頃,1997年建成省萬畝旱片工程楊梅畲水庫1座、總庫容138.2萬立方米。2000年,鎮境內有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5座,小(三)型水庫18座,有效灌溉1655.2公頃。
人口數據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岩前鎮總人口為3.8萬人,全部為漢族人,家庭戶數9708,其中男19789人,女18277人。0-14歲的共9229人,其中男4774人,女4455人。15-64歲的共25850人,其中男23794人,女12056人。65歲及以上的共2987人,其中男1221人,女1766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的有34997人
到2015年7月8日為止,岩前鎮共有常駐人口40082人,流動人口7000餘人,人口居武平縣第三。
經濟概況
綜述
1994年工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6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為1.19億元,鎮級財政收入5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9元。擁有各種成份的企業4600餘家。
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405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3762萬元,農業總產值10294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6.63%和23.34%,比1988年增長313.94倍和5.76倍。
1985年,建鎮財政所。1988年,鎮預算內財政收入213萬元。此後,隨著鄉(鎮)企業、多種經濟實體及各種經營的迅速發展,鎮村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鎮預算內財政收入943萬元。比1988年上增3.43倍。16個行政村財政總收入147萬元比1988年增長3.48%。
第一產業
全村共有耕地1667畝,人均耕地0.34畝,全村山林面積6567畝。2013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4182.7萬元,村財年收入約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80元。主要農產品:馬鈴薯、烤菸、大豆、李子等;
糧食生產
岩前是武平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糧食生產以種植水稻、大豆為主,旱地作物有甘薯等雜糧。205國道沿線大部分農田實行煙-稻、煙-菜連作,1988年後,全面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糧食生產穩步發展。2000年,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08.67公頃,糧食總產量15442噸,平均每公頃產4965公斤,分別比1988年增27.46%和12.59%。
經濟作物
境內經濟作物有花生、烤菸、玉米、蕉芋、生薑、木薯等,果樹有柑橘、枇杷、柿、柚子、葡萄、桃、李、梨等。1990年開始,發展山地綜合開發,大面積栽種果茶,相繼建立3個果茶基地。1995年,發展商品蔬菜,岩前鎮蔬菜發展公司成立。2000年,種植花生527.67公頃,產花生1013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縣的33.53%和32.09%;烤菸種植面積700公頃,產煙1344噸。全鎮共建成水果基地4個。茶園34.73公頃,產茶12噸。果樹種植面積287.66公頃,產果1068噸,其中柑橘種植面積18.53公頃,產量244噸,枇杷種植面積17.86公頃,產量96噸,柚子種植面積8公頃,產柚65噸,甘蔗種植面積12.53公頃,產蔗478噸,玉米種植面積181公頃,產玉米845噸,蔬菜種植面積521公頃,產菜12220噸。
林業生產
1988年,採取封、管、造相結合等形式,進一步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1990年,鎮林業技術推廣站成立。1995年為保護森木資源,推行利用木屑和伐區剩餘段木等培育香菇,僅將軍村當年就種植300萬袋。實現社會產值700多萬元,純收入400萬元。1998年,把寧洋、將軍2個行政村劃為鎮雙千畝毛竹生產基地。2000年,造林84.2公頃封山育林257.33公頃,跡地更新47.26公頃,生產林木1713立方米、毛竹7萬根、油桐子35噸、松指279噸、棕片33噸、筍乾70噸、山蒼子18噸、香菇181噸。
畜牧水產
1987年,鎮內民眾自發興起飼養美國皇鴿熱,迅速遍及全縣。大布村村民王賀龍引進香港皇鴿,南京鸚桃鴨等種苗創辦養鴿為主的養殖場,產品銷往香港、深圳、廣州、廈門、河南等地,年產值29萬元。1989年3月,原福建省省長王兆國等領導專程前往參觀。後因飼料價格上漲,肉鴿滯銷,養鴿熱急驟降溫。2000年,全鎮生豬存欄35512頭,養牛3019頭,家禽31.30萬隻,蜜蜂560箱;肉類總產量2258噸,禽蛋583噸,蜂蜜5噸;養魚水面131.13公頃,水產品501噸。與1988年比生豬存欄數增長10.2倍,牛存欄數增長12.51倍,家禽飼養數增長18.21倍,養魚水面增長11.37倍。
第二產業
岩前是武平主要工業基地之一。1988年後,縣辦水泥廠、岩前機械廠,農村手工造紙和石灰石生產、膠合板廠等一批鎮村企業,在經濟改革中,相繼改制為承包、租賃、聯營、股份等形式。岩前機械廠生產的人造金剛石切割片,產品馳名中外,除銷往廣州、深圳、廈門等地,還遠銷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1996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工貿小區13.33公頃,第一期工程征地15萬平方米。岩前鎮企業管理站被福建省鄉(鎮)企業局授予先進企管站稱號。1997年後,農村個體企業迅速發展,金山煤礦、麻油鴨加工廠、楊梅畲水庫電站、木製品加工廠、重鈣廠、錫箔廠、新光明農場、飼料廠、稻穀加工廠、善聯花生製品廠、大布膠合板廠、龍武挖掘機廠、群藝家具廠、大富豪家具廠、錦添家具廠等乾企業相繼建成。2000年,全鎮有各類企業1869家,從業人員5878人,創產值55457萬元,其中工業企業產值33762萬元,實現利潤3366萬元,上繳稅金870萬元。初步形成以建材、煤炭、機械、建築、運輸、商業、飲食服務為主體的企業體系。
岩前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區內水、電、路和征地工作正有序推進;其中鎂合金集中區(即為岩前工業集中區西區),已完成配套設施建設,入園企業福建鑫利華年產5000噸鎂合金屑粒生產線項目等已建成試產。
該鎮建材、煤炭、機械、鑄造、化工、水電、食品、竹木加工、食用菌、家俱、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發展優勢。該鎮還積極拓展新的項目源,建立健全項目儲備庫,為企業提供更加有效的項目推介、諮詢和跟蹤服務。進一步完善項目管理機制,健全獎懲措施,認真落實質量、進度、投資、安全、廉政"五同步",重抓已簽約項目的履約工作,健全跟蹤推進和協調服務機制,在全鎮形成了"敢抓項目是膽識,善抓項目是能力,能抓項目是本事"的氛圍,把項目推進作為"一號工程"來抓,握緊拳頭攻產業,集中精力抓項目,堅持定位招商與定點招商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主體招商與以商招商相結合、產業招商與園區招商相結合,做到引進一個項目,帶來一批企業,形成一個產業,發展一個基地。
據統計,2006年該鎮引進項目22項(含技改、擴建項目),其中投資在500萬元的項目有香江礦粉製品有限公司、恆鑫礦業有限公司、武平縣強友建材廠等12項,完成投資8532萬元,引進縣外資金6439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88年,鎮內校舍多為土木、磚木結構。為1層-2層,全鎮學校占地面積12.3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0萬平方米。有完中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1674人教職工145人;國小17所,在校學生4048人,教職工219人,其中民辦、代課教師55人。此後,新建校舍逐年增加。1992年開始,掀起集資辦學熱,多方籌措資金,新建、擴建一批校舍,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其中社會集資100多萬元,曾國光、魏忠勛、沈炳麟等台胞,捐資32萬元。至1993年,新建校舍8370平方米,維修校舍3883平方米。1994年,經省、地教育和財政主管部門驗收,岩前鎮農村國小通過"六項督導"教育評估。次年,青壯年非文盲為99.3%,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掃盲標準。經地、省人民政府驗收,岩前鎮實現基本無文盲鎮。1996年,鎮文化技術學校被省教委授予"先進文技校"稱號。1997年岩前學區被國家教委授予"中華掃盲獎"1998年,岩前鎮被福建省教委評為"幼教先進鄉(鎮)"。2000年,全鎮中國小學校占地面積15.59萬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國小占地面積10.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95萬平方米。學校購置教學設備費用總計27.863萬元。其中購置電腦22台,全鎮學校藏書9.48萬冊。全鎮有普通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3303人;完小10所,初小4所,在校學生4917人;幼稚園1所,幼兒班34個,在園幼兒1020人。教職工501人,其中中學教職工225人,幼兒教職工37人。
醫療衛生
1988年,鎮設衛生院,有醫務人員37人。16個行政村有醫療站,有村醫務人員35人。1996年,岩前衛生院被省衛生廳確認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準。2000年,岩前鎮中心衛生院有醫務人員55名,設中西醫門診、手術、化驗、X光、超音波、心電圖、防疫、婦幼保健等室和藥房、病房,有病床35張,衛生院占地面積2999.3平方米,院房建築面積5438.48平方米,醫療診斷器械設備總值約36.32萬元。有村衛生所39個,街道門診部1個,個體醫療所4個,廠礦企業醫療室4個,有衛生技術人員123人。全鎮98%人口飲用安全水。
基礎設施
1988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住房建設投資隨之增多。1994年開始實施《岩前鎮總體規劃》,鎮所在地規模面積由1988年的1.5平方公里擴大到8平方公里。先後開闢2條新街,2個新村和1個邊貿市場。至2000年,鎮駐地建成東自烤菸場、南接大崗湖,北臨伏虎村,西抵峰貴村、縣水泥廠,總面積4.5平方公里,比1988年擴大3倍鎮內主要街道3條,總長3.2公里,巷道10條,總長4公里,主街長800米,寬24米。街巷鋪水泥路面6萬平方米,鋪設給排水管8750米。新建鎮政府辦公樓、郵電支局、衛生院、菸草站、建設銀行營業所、國稅分局、地稅分局、農行營業所等,公共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住宅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公共綠地14000平方米,設立街道路燈及高架燈。90%行政村道鋪設混凝土路面,建有村部、學校等公共設施。伏虎村、寧洋村、躍進烤菸場、東峰新村按規劃逐漸擴大。造福工程139戶,人口741人。
風景名勝
獅岩
獅岩是武平岩前的重點風景名勝,有著優美的天然景觀和神奇傳說,工藝精湛的古代建築而名聞遐邇,載入《中國名勝大詞典》。現有何仙姑宮、大雄寶殿、均慶寺等景點。登獅岩,入主洞口,便是古佛殿,正中供奉三尊定先古佛。前一尊是台灣淡水鎮鄞山寺送來的。岩壁上刻有北宋丞相李綱所題的"靈洞水清仙可仿、南安木古佛洞居",洞兩旁立著護法神。洞右側供的是一丈多高的如來佛,洞左側供的是"水德參天"和媽祖。古佛殿後有一曲徑,經過"通天第一洞",陣陣涼風襲人,洞內有許多大自然造化的石獅、石象、石猴、石龜等,岩頂上刻有"人世篷壺"四字,相傳是乾隆皇帝所題。出了岩洞,左可通觀音宮、何仙姑宮、七聖宮,右可通財神宮、藥王菩薩宮、天上聖母宮。山麓為均天寺。獅岩山頂,古樹參天。獅岩前有一天然泉水湖,稱"蛟湖",清徹如鏡,有"蛟潭涌月"之稱。獅岩與天然蛟湖相映成趣,游入香客絡鐸不絕,且有不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慕名前來觀光,每年接待遊客6萬多人次,1984年縣人民政府把獅岩和均慶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獅岩的傳說
獅岩因形似獅,故名。岩有一洞,可容數十人,洞內涌道縱橫、石柱筆立、鍾乳懸垂,泉露滴敞。北宋乾德2年(公元964年)泉州僧人鄭自嚴(號卓錫)曾在此設道場,宋真宗時曾封為均慶院。南宋時又名定義院。
據傳是個有仙有龍的地方。仙,便是古代道家八仙之一的何仙姑;龍,則在何仙姑出生和修煉的岩前獅岩,舊稱南安石洞。據《福建通志》記載:"仙姑世居武平南岩",生於後晉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據《何氏族譜》記載,仙姑生時性質異凡,幼性清淨,不飲酒,不食葷牲,長年隱居獅岩之中,一生矢不適人.她在南岩修真養性,傳說能知過去未來之事。當時的善男信女不知其名,通稱之為"仙姑"。仙姑天生性善,喜為老百姓解除病痛,頗識草藥治病,方圓數十里內,誰家大人小孩患病,她便抓草藥等,給來者帶回家治病。患者服之,疾病除。因此。仙姑頗受遠近百姓的敬仰。
客家圍龍屋
林屋土圍樓地處岩前鎮大布村,與廣東交界,距鎮政府所在地僅1公里,離縣城42公里,遠遠望去,呈扇形半圓狀分布,以當地林家祠堂為中心,以扇形向外擴散,里外共四層。與祠堂前面的圍牆合攏,正好圍成一個圓圈。
奇特的外形和巧妙的結構讓人嘆為觀止。沿著寬3米左右的過道前行,穿堂過巷,映入眼帘的是建築的古樸、厚實與結構的巧妙;建築用料古樸純真、簡易耐用。圍樓全部為土木結構,大約有200個房間,居民有20多戶100多人。與一般的民房相比,相對獨立的每一圈圍屋都是連片而立,集中了戰時禦敵、日常生產生活和消防等多種功能。為表示對祖先的敬仰,每一圈圍屋都不超過兩層,第一層為2.2米,第二層為2.4米,沿坡建房,隨著地勢,上一間房比下一間房都是高2寸。
據當地林氏族譜--《濟南堂大布林氏世系傳譜》記載,林氏祠堂"為土木結構,約建造於公元1700年前後……祠堂門前有寬廣的石灰坪,一口大池塘,其半弧築有圍牆……"作為中國五大民居建築之一,圍龍屋可稱得上是客家建築史上的一支奇葩,300多年來,居民相安無事,不吵不鬧;圍龍屋幾經風雨,依然顯示出其宏偉的建築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