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西村

岐西村

岐西村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瀕海的小山村,村中小橋流水,風景迷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占岐鎮,距寧波市區約43公里。上世紀80年代,岐西是當地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也是縣裡的第一批文明村,同時,還被當時的縣委、縣政府評為全縣農村“十面紅旗”之一。該村多方籌集資金,盡力為民眾多辦實事、好事,在加快改善村基礎設施的同時,千方百計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基本信息

村莊概況

岐西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占岐鎮,距寧波市區約43公里,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瀕海的小山

村莊全貌村莊全貌
村,村中小橋流水,風景迷人。新式的樓房,整體的構造、布局,都透出一種濃濃的古味。山上滿眼是茂盛的竹林和粗大的楊梅樹。由於這個村莊位於占岐鎮西部,故取名為岐西。岐西村有200余戶楊姓人家,他們約占全村人口的60%左右,已延續至第27代,他們同趙、陳、丁等其他各姓的人家混住在一起。山林經濟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其中,種植蘑菇已有近30年歷史,最多時全村有幾十戶農戶種植蘑菇,方圓幾十里內的市場都有這個村的蘑菇出售。岐西村成為聞名遐邇的蘑菇專業村,現在,蘑菇與楊梅、竹木並稱為岐西農業的“三寶”。鹹瞻公路開通後,村民出村不必再翻山越嶺,村裡的工業經濟也發展起來了。最讓村民自豪的還是上世紀80年代,岐西是當地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也是縣裡的第一批文明村,同時,還被當時的縣委、縣政府評為全縣農村“十面紅旗”之一。

村莊歷史

在岐西村居住的400余戶人家中,將近一半是楊姓。據考證,他們都是宋末“三忠”之一,與文天祥、陸秀夫共同抗元而殉難於廣東崖山的張世傑後裔。有史料記載,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張世傑與其弟攜家眷領兵守鎮海,曾將前來說降的卞彪斷舌於巾子山。翌年,張世傑領兵轉戰閩粵,而其子

已有600多歲樟樹已有600多歲樟樹
潛匿四明僻處,謂之瞻岐,蓋認帝居其西也。”祥興二年(1279)春,文天祥被俘以後,張世傑、陸秀夫率領戰船千艘、君臣軍民20萬,皆喪生南海。從此,南宋亡國。隱居岐西村的張世傑之子,以母姓楊為姓,將張世傑的“越國公”改稱“稽國公”,此後,他的後代就世代居住在這個背山面海的山岙里。
岐西村有“三寶”:第一代太公墳、楊家祠堂和古樟樹。第一代太公墳即張世傑兒子的古墓。由於修建公路的需要,楊家先人的古墓多被鏟掉了,但村中公路旁的山上,還保存著一座宋代楊氏始祖的古墓。
後人為紀念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在廣東、澳門和閩浙建有多處“三忠”祠廟。岐西村作為張世傑後裔最早隱居地,自然也保存著楊氏祠堂,但現在祠堂不再是祭祖場所,而改作了村民辦婚喪喜事之用。祠堂的牆和地面是後來用水泥澆上去的,堂內空無一物,只有立柱和房樑上精美的雕刻還在述說著歷史的滄桑。81歲的楊德夫老人告訴我們,這個祠堂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楊姓人用來祭祀祖宗的,原來祠堂後面還有一幢更大的建築,裡面擺放著牌位,掛著對聯,但在“文革”時期被毀。不過,村裡的老人們都清楚地記得祠堂里曾有對聯記載張世傑及其後裔的經歷:“生金國、扶宋國、封越國,忠裔潛躍稱稽國;偕文山、同疊山、殉崖山,名家衍派隱岐山。”

村莊發展

2003年9月28日,寶瞻公路開通了,這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給村級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如今,村民在村旁的公車停靠站乘坐621路公車,不到一個小時

寶瞻公路寶瞻公路
就可以到達寧波。去年,村里還投資10萬元,把原來通往公車站的一條崎嶇不平的山道,改建成寬達6米的水泥路。與此同時,他們還對村莊的環境進行了整治,疏通了貫穿全村的溪流,並沿溪建造了好幾道攔水壩,修築了埠頭,還派專人管理溪坑,以保持溪流長年清潔。
村委會一班人緊緊抓住寶瞻公路開通的契機,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發展經濟,改善村民生活。該村將改變以往村級經濟主要依靠山林收入,村民主要依靠種植業創收的局面,利用原來的老廠房、山坡地和閒置廢棄地,吸引和鼓勵投資者到岐西村開辦企業,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實現村級經濟和村民收入雙豐收。同時,該村將繼續加強對山林的保護,做到種伐結合,以間伐為主,力爭使山林木材逐年增加,山頭保持四季常綠常青,通過這些舉措,使村莊周圍的山更青,人居環境更佳。與此同時,該村還將多方籌集資金,盡力為民眾多辦實事、好事,在加快改善村基礎設施的同時,千方百計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