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會館簡介
山西會館是多倫保存比較好的清代古建築,於乾隆10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資興建,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原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現存只剩下一半,但基本屬於中軸建築。
旅蒙商
說起山西會館,必然要談到旅蒙商。旅蒙商早在17世紀就出現了,它源於康熙皇帝平定葛爾丹時的隨軍貿易。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在康熙帝征討葛爾丹行經蒙古草原時,允許各部、各旗沿途向清軍出售馬、牛、羊、駱駝等物。由理藩院另設一營,商人在營中貿易。清朝軍隊每營派一名官員,專司貿易之事。隨軍貿易的商人,從蒙古各旗收購和從內地販運物品,以供應軍需為主。後來,隨軍貿易漸漸擴大到了清朝駐蒙古地區的駐軍中。他們除了給部隊包辦糧草、販運馬匹和供應一些其他物品外,還和當地王公貴族、牧民進行貿易,這就是旅蒙商的前身。
建館起因
多倫會盟後,清政府對多倫旅蒙商十分重視,並給予很多優惠政策,再加上草原貿易利潤豐厚,直隸、山西、陝西、山東等地的商人蜂擁而至,尤其隨著匯宗寺、善因寺兩座喇嘛教寺院的興建而日益昌盛,多倫在不到60年的時間裡,發展成為一座典型的旅蒙商城、蒙古地區貿易都會。旅蒙商人把內地大量的綾羅綢緞、鐵木瓷器、藥材香料、日用百貨、茶葉菸草等運到多倫,銷往內、外蒙古各旗,又將草原上的絨毛、皮張、鹽鹼土特產等匯集多倫,然後銷往中國各地。旅蒙商事業如日中天,多倫城人口最多時達18萬,註冊商號4000餘家。在當時,有所謂十大糧商、八大銀號、五大燒鍋、兩大當鋪之說。隨著貿易越做越大,相同地區實力較強的商人先後在多倫商業城建起了自己的聚會場所,也就是後來的會館。
會館規模
區域劃分
山西會館座北朝南,大致可分為住宿休閒區、娛樂區、商會議事區和關帝廟。
會館大戲樓:
會館大戲樓是會館的一座“明星”建築。這座大戲樓全由方形條石砌成, 恰好是一個“凸”字型。台上有粗粗的明柱支撐著戲樓的前半部分,樓頂四角鳥嘴似的正檐斜刺蒼穹。前面大橫樑上懸掛兩面明鏡,在台下找準位置觀看,可映出數里外的善因寺。整體上看,大戲樓結構精巧,氣勢雄偉。據考古學家介紹,採用這種建築結構形成的,在中國僅有兩座。會館的娛樂區就主要以這座大戲樓為中心。每年的五月十三開台唱戲,一直唱到秋後天涼,到六月十五多倫廟會期間會館內的演出活動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由會唱戲的商人在台上唱坐腔戲(不化妝,坐著唱)。自娛自樂,天氣好時,連唱數日。所唱劇種主要是山西邦子。
商務議事區
商務議事區平時並不開放,只有重要商業議事活動才可使用。議事廳內所舉行的最重要的會議就是正月十五的議事日。這一天所預示的就是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將要開始,多倫的一千多戶山西商號的負責人都要到會館參加會議,以幾十名會董為中心,在議事廳總結過去一年山西各商號的經營狀況,決定新一年山西商號的經營策略等。賞罰分明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經營出色的商號要給予獎勵,經營不好或違規商號要罰戲若干場,這樣,會館一年內請戲班子的費用自然就有了著落。這一招著實不錯,不僅起到了懲罰的作用,而且宣傳了山西商人。會議最終形成決議,然後向在外院聽戲的其它眾多家商號宣讀議事結果,新的一年商業活動也就正式開始了。
關帝廟
關帝廟正殿中間位置供奉著關羽的塑像,東側是懷抱寶劍 ,手掌印信的關平,西側是手扶青龍偃月刀的周倉。關帝廟正殿內的雕樑畫棟,已歷經200多年風雨,但顏色依然鮮艷,在內蒙地區屬於保存比較好的彩繪,具有很高科學研究價值。關帝廟東配殿內的牆壁故事畫,也是會館內的一絕,整個牆壁所描繪的是三國里的重要故事片段,以關羽一生的業績為主線,桃園結義、夜觀春秋、大破黃巾、應有盡有。每一幅畫的注角上都標有商號贊助的銀兩數目,錢多畫面大,錢少畫面小,既體現了關羽的忠義誠信,又透露出了商人斤斤計較的心境。每個月的初一、初五、十五是山西商人進香的日子,這三天裡,關帝廟裡煙霧繚繞,熱鬧非凡。
為什麼會館要供奉關羽呢?原因有二。其一,關羽是東漢末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境內)人,故而,山西商人視其為同鄉,格外親近。當然,第二個才是主要緣由:會館又名“伏魔宮”,意在供奉山西英豪關羽,道教尊關羽為伏魔大帝,求其保佑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大家知道,關羽在三國以後,形象不斷被美化和神化,進而成為唯一一個被佛、道、儒三家共同推崇和供奉的神,在華夏大地上占據了很高的地位。山西商人不僅因這一點而自豪,而且把關羽視為“信”與“義”的化身,一則是對同行的要求,二則向人們表明誠信待客,決不作無“義”之事。因為商人的供奉與推崇,關羽也就成了財神爺的化身了。於是,在商務性會館裡,有財神爺關羽的塑像自在情理之中了。
建築特色
建築布局
位於內蒙古多倫縣境內的“山西會館”是乾隆十年(1745年)由實力雄厚的山西籍商人集資興建的,在當時可謂規模宏大。會館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由四進院落組成,有牌坊5座、大山門、下宿、大戲樓、鐘鼓樓各一座及二山門、配殿、東西長廊、東西廂房、耳房、正大殿等。大牌樓高達數丈,東西兩側各有小牌樓一座,雕梁畫柱,頗為壯觀。大山門俗稱“過馬殿”,兩側立有泥塑彩繪戰馬,側立馬僮。西側高大的拱形門上書有“晉者勝地”四個字。出山門是大戲樓,坐南朝北,高約3丈多。戲台由兩根大紅明柱支撐,台前橫樑掛一匾上書“水鏡台”三字。後堂懸掛一匾上書“紫金東來”,戲樓北面二山門上方掛一匾書有“千秋俎豆”。門前兩根大旗桿下雄居一對大石獅子,形態十分逼真。沿過殿出廳就是正大殿,正大殿是祭奉關公的主殿,兩側廂房牆壁上繪有三國人物故事畫。殿內三座泥塑像,中間端坐關羽,左右關平、周倉,氣勢威猛。關公像前有香案,聚寶箱,裡面撒滿零錢,是拜謁祈福的人們對關老先生的敬意吧!
建築裝飾
會館臨街座北朝南,一大座廟宇式過廳正門 ,門的正南數十丈外有一高大牌樓,東西兩側街上各有一些稍小的小脾樓,牌樓雕樑畫棟,頗為壯觀。朱紅大門上幾排茶碗口大小的鐵釘漆成黑色,一對渾鐵大門環下倒扣著大鑼似的銅飾,大門兩側廊檐下由五尺高的木柵欄圍住兩塊丈高石碑,上面刻滿方寸楷書文字闡明建館宗旨,時間和出資人。過廳門樓內兩側各有一泥塑彩繪戰馬,大似真馬,馬側各有一馬幢侍立,塑馬栩栩如生,牽之欲出。門廳兩旁各有兩間廂房,兩廂房之西有一高大便門,拱形門楣上四個陽文大字“晉境勝地”。穿過門洞,一四合獨院,院雖不大但很嚴整,這也許是為剛從山西上來的老鄉提供的住宿地方。站在這個小院的門前,其實已置身於山西會館占地約一半的戲場裡了。一座朝南坐北的大戲樓高約三丈,底座全由長方條石砌成。呈“凸”字型,高約八尺,突出部分是台口,台上很粗很大的明柱支撐著戲樓的前半部,樓頂四角鳥啄似的飛檐斜刺天穹。其中一角懸掛一鏡,面向西北,可以映出數里外的善因寺。樓脊一銅物(大概是避雷裝置)經極光照射熠熠發光,戲樓氣勢雄偉,結構精巧。
戲場南是前殿,殿前對稱豎立著兩根筆直的獨木大旗桿。它的頂端有一個大銅帽,底部由兩片內園外方的六尺高的大石條構成。大石底座將旗桿緊緊夾住外有兩道沉重的大鐵圈死死箍牢。任憑狂風呼嘯,毫不動搖。旗桿內側雄踞著一對大石獅,其一口中石球可滾動,但可動不可取。整個會館幾乎大大小小几十處建築無不繪有精美的彩色圖案。圖案均以三國人物故事為主,兼有花卉山水。
前殿兩旁各一閣樓,左置鍾,右置鼓,亦稱鐘鼓樓。 鐘有一人高,兩圍多粗,其聲宏亮清越,十幾里外均能聽到,穿過前殿是一過廳,廳後是正殿。前殿與過廳之間、過廳正殿之間兩側都是迴廊,迴廊沒有欄桿,迴廊一例是一排排的廂房,殿院正中有一高大銅爐,下圓上方,頂部似樓閣,所謂方形實為六棱形,爐身刻有文字,銅爐精美之極。殿內,有三座泥塑。正中端座三國著名人物關羽,身著戰袍,左邊是懷抱寶劍,全身披甲的關平,右邊是手扶青龍侶月刀的周倉,關平氣態安詳,年輕英武。周倉兩目圓睜,氣勢威猛。關羽的面容被塗成金色。關羽死後被封為關帝,因而被奉為神靈。會館供奉關羽是因為他是蒲州人(山西),因此會館亦稱關帝廟。殿外廊下有一塊九尺高的石碑,外罩一層銅皮,故稱銅皮石碑。碑文清晰可見,碑頭是浮雕的二龍戲珠。正殿左右各有一處院落,東院是全館唯一沒鋪石板的地方。院落與正殿圍牆之間有一通道,盡頭有一小便門,便門內有兩棵參天古楊,約兩圍粗細。
會館今昔
歷次修葺
“清嘉慶十二年、道光二年及民國初進行過重修, 多倫縣人民政府自一九九九年開始進行全面修復。
2008年,來自北京的山西商人錢小虎到多倫尋訪晉商會館,“看到破敗不堪的山西會館,當即拍板出資修繕”,對晉商會館頗有研究的曹培紅主持修復工程。2010年,耗資千萬修繕一新的多倫山西會館重新開始接待遊人。會館通過豐富的展品陳列,再現了當年晉商會館的情景。
文保單位
1996年5月“山西會館”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