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特性
據《海南植物志》,山蔞為藤本,匍匐或攀援;莖、枝無毛,有時長達數米,節上生不定根。葉薄,近膜質,暗綠色,闊卵形或近圓形,長7~ 14em,寬6~13cm.頂端短漸尖,基部近截形或淺心形,對稱或不對稱;葉脈7條,靠近中脈的l對離葉基l~ 2cm處發出,近頂部與中脈匯合,最外面1對,有時近基部分枝,網狀脈明顯;葉柄長3~ 5em;托葉長達葉柄1/3~1/2;上部葉小,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基部淺心形至截形,通常不對稱。花單性,雌雄異株。雄穗狀花序長約2.5em;總花梗纖細,長5~ 8mm,寬約花序的1/5 - 1/4,花序軸被毛;苞片扁圓形,近無柄,盾狀,寬5~ atom;雄蕊2枚,花葯小,近球形,2裂,花絲比花葯長約2倍。雌穗狀花序短,長約6-8mm,於結果時長達10 - 20mm;總花梗長12- 15mm,花序軸不被毛;苞片近圓形,盾狀,展開時直徑1~ 1.3mm,柱頭通常4枚,稀有3枚或5枚,頂生,被微柔毛。漿果球形,直徑約3mm,無毛。花期4--8月。而據《醫藥百科辭典》,山蔞為禿淨灌木或者亞灌木。莖基部匍匐狀,上部豎立或者攀援,節膨大。葉互生,近膜質,闊卵形或近圓形,長約7 - 12em,寬約5 - lOom,先端短尖,基部近截形或淺心形,全緣;綠色;主脈5~7條,細脈網狀;葉柄長1~ 3cm。花白色,由多
數的小漿果集合成圓柱狀,長1.5 - 3.5cm.直徑0.3~0.5em,有特異的香氣。花小,單性異株;穗狀花序於莖端葉腋間抽出,雄花序長約2.5cm,雌花序長6~8mm;花序柄長1~ 2.5cm;苞片盾狀,與中軸合生,直徑約6mm;無花被,花柱3-5枚,最初不大凸起,最後外彎。漿果密集成桑葚狀,青色(見圖1)。植物開花期秋季,植物結果期秋、冬季。繁殖採用播種或扦插方式進行。
藥用價值
山蔞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全株、根、葉或果實入藥。藥性辛、溫。溫中散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用於胃腸寒痛、風寒咳嗽、水腫、瘧疾、牙痛、腳氣、痔瘡、風濕性關節炎、疝氣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方法是水煎內服,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滌爛腳、痔瘡、潰瘍、惡瘡;另水煎含漱可治牙痛。
山蔞葉面光亮有革質,有一種特異的香味,與紫蘇葉相類。廣東、廣西人包粽子時用山蔞葉包肥豬肉作餡,一是可以消除豬肉的肥膩,二是中和糯米的濕熱,祛熱毒。用其葉子煮蛤蔞飯,有特殊香氣。在海南本地,人們常常用它的葉子來做菜,以山蔞葉為原料做出的菜品香味濃郁。如,以山蔞葉為原料之一的“黎家綠葉寶”、“山萎葉肉碎煎蛋角”、“山蔞葉爆炒/紅燒/乾煸/煲雞肉/鴨肉/鵝肉/羊肉/狗肉/豬肉/魚肉/螺/蛇(山蔞葉炒文昌雞、水煮假蔞香排骨田螺)”等,口感鮮嫩,口味濃香,深受食客歡迎。
目前,山蔞只是一種野生植物,僅在一些地方特色的菜餚中使用。我們正對山蔞進行研究開發,希望將它作為一種新型熱帶香料蔬菜植物加以推廣種植,以增加熱區農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