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48年的農業化學系,是我校創建最早的院系之一。為適應資源環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求,於1994年10月撤系建院,成立資源與環境學院。在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代資環人艱苦創業,奮勇拼搏,勵精圖治,學科建設成效顯著,辦學水平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高度評價。

學院簡介

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48年的農業化學系,是我校創建最早的院系之一。為適應資源環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求,於1994年10月撤系建院,成立資源與環境學院。在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代資環人艱苦創業,奮勇拼搏,勵精圖治,學科建設成效顯著,辦學水平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高度評價。學院下設土壤與水科學、植物營養、土地資源管理、資源信息技術、環境科學和草業科學等6個系,設有農業資源環境和資源信息技術2個實驗中心。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碩士點6個、本科專業5個。有教職工66人、本科在校生1200餘人、研究生200餘人。是一個集農學、理學、管理學、工學等多學科門類及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二級學院。

歷史沿革

一、農業化學系的建立
一九四八年九月廿四日濟南市獲得解放,當年十月初各校復學,山東省立農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前身)開始復學上課,並根據社會建設的需要,在原有農藝、園藝、森林三個系的基礎上,成立農業化學系和農田水利系。農業化學系即現在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前身。建系之時,正值解放初期和戰爭年代,全國尚未解放,舊社會遺留的學校條件十分簡陋。在1948年底建立農業化學系之初,只有孔躍卿、賈玉鈞、吳守誡、程叔明、李范等幾位教師,至1952年先後又有曹會漳、張曉衛、汪輯文、沈孝蓉、鄭乃青、潘行熙、徐凌、閆鉞、楊賁鉞、姜士堯、潘永珂、李永淑、金有坤等教師到校任教,已有專業齊全的教授九人,講師及助教多人,教師隊伍在校內已是一支力量較強的系。1948年第一屆招收學生三十多人(女生四人),後因參加軍幹校及其他原因,在1952年畢業時為32人。在學習至三年級後,分為土壤肥料、農業分析、農產製造等三個專業組學習和培養。1950年又從華東區招收第二屆學生三十多人,至1954年畢業時為土肥一個專業。由於建國之初,人才缺乏,所以第一、二屆學生畢業後,除個別留省內外,都分配至中央及華東的農業部、地質部、輕工業部、林業部、商品檢驗局、中國科學院、人民大學等單位,從事科技教育工作,成為各專業部門在建國後第一批高級專業人才,如石華、徐琪、唐克麗同志等都在工作崗位上發揚母校勤勞、樸實、好學、創新的學風,成為學科帶頭人、知名專家,做出了傑出貢獻。
二、土壤學與農業化學系的發展
1956年教育部的同志到學校視察,了解到我校農業化學系設定情況(當時全國很少院校有此專業),而且師資力量強,於當年繼續招生四個班,並改名為土壤與農業化學系(簡稱土化系),一直延續至1966年“文革”前,每年招收1-2班學生,為我省及兄弟省培養土肥專業人才,並成為1958年全國土壤普查時我省的基本專業人員。在此期間,按照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和教育部的布署多次修訂專業計畫及明確制定專業培養目標,土壤學與農業化學系得到快速的發展,教研組(室)由1950年的二個教研組至1958年學校遷泰安後發展至數學、物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土壤學、土壤改良學、農業化學、微生物學等教研組(室),教師70多人,為全校教師最多的系。
1965年根據學校組織調整安排,土化系與植保系併入農學系,保留土壤學、農業化學二個教研組。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
後,停止招生。原在校學生至1969年全部畢業。
1977年“文革”後,全國大學恢復招生,每年土化系招生1~2個班,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教學、科研又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按照社會發展及經濟建設的需求,重新修訂了教學計畫及培養目標,教學活動走向正規發展的道路。 根據國家土地工作的需要,土化系在1985年首先在國內建立了土地資源專業(專科)和土地資源為主的碩士點(土壤類),至1993年土地資源專業升格為土地管理專業(本科),每年招2~3個班,2000年又設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1991年建立土地資源研究室(被評為校重點研究室)。土地資源專業建立後,教學科研與國家土地管理工作(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估價,基本農田保護等)密切結合,增加了教學科研活力,適應了國家急需,為我省培養了第一批土地科技專業人才,現在有的已擔任廳、局長職務和教授,為全國和省的土地管理工作做出了貢獻。 1989年按照學校學科調整安排,農業環保專業自植保系併入土化系,1993年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在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設立了農業環保本科方向。
三、資源與環境學院的成立與發展
為適應資源環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求,於1994年10月撤系建院,成立資源與環境學院。學院在成立以後始終重視專業和學科建設,緊緊抓住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全院教職工開拓進取,刻苦工作,學科建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2001年在原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保方向的基礎上正式批准環境科學本科專業。2002年新上地理信息系統本科專業,2003年又新上草業科學本科專業,至此本科專業發展為5個。 在1985年設立的土壤學碩士點的基礎上,1994年新上了植物營養學碩士點。2000年國家批准成立了我院第一個博士點即土壤學博士點,同時批准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2003年設立環境科學碩士點和農業資源利用博士後流動站。2005年又設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碩士點和環境工程碩士點。2005年在全院教職工的努力工作下,申報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博士點成功,使學院學科建設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同年學院土壤資源實驗室被批准為省級重點實驗室。 至此,學院下設農業資源利用一個一級學科博士點,農業資源利用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二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地資源管理、環境科學、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環境工程6個碩士點,和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管理、環境科學、地理信息系統、草業科學5個本科專業。本科生在校生1100餘人,研究生100餘人。學院現已成為集農學、理學、管理學、工學等多學科門類及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二級學院。 學院現有教職工66人,其中教師49人,實驗人員8人,院行政與學生管理人員9人。教師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23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8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1人,山東省青年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2人。學院建有農業資源環境和土地資源信息實驗中心,擁有實驗室、研究室共131間,面積6408m2,儀器設備總值1000餘萬元。 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學院將繼承老一輩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光榮傳統,總結經驗,與時俱進,為學校發展和資源環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66人,其中教師49人,實驗人員8人,院行政與學生管理人員9人。教師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23人;已獲博士學位的18人,博士後出站與在站人員10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1人,山東省青年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2人。

科研工作

“十五”以來承擔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農業部“跨越計畫”、“94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科研項目。獲得各級科研獎勵24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11項,取得發明專利6項。共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其中有20餘篇被SCI、EI等收錄,出版專著和教材18部。目前在研各類科研項目54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6項,省級項目17項,學校、地市和橫向項目21項,科研經費1262.28萬元。

人才培養

學院高度重視團學工作,強化全員育人的意識,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深化服務育人的觀念,緊緊圍繞學生素質教育的主線,不斷探索團學工作新思路,形成了獨具特色、蒸蒸日上的團學工作的新局面。 1、 始終堅持德育首位的育人方針。通過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了有資環特色的良好的院風學風。積極上進的政治追求,親如一家的師生情意,“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藝術生輝的課外活動等等,都是這種特色的具體體現。 2、 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教學儀器設備先進、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同時學院高度重視、下大力氣做好學生安全穩定工作。多年來未發生一起重大傷亡事件,創造了學校安全穩定工作的奇蹟,真正做到了家長送來放心,學生進來舒心。 3、學生社團百花齊放,學生活動異彩紛呈。目前,全院設有藝苑風情社、新聞社、外語協會等十幾個學生社團組織,成為同學們提高素質,娛樂身心的重要陣地。學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文藝體育等課外活動,重視特長生的發掘、培養,舉辦了文藝晚會、歌詠比賽、籃球賽、足球賽、送科技下鄉與社會實踐等一系列活動,豐富了同學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提高了綜合素質,在學校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4、考研情況。幾年來,考研率逐年攀升,屢創新高,始終居全校前三名。2002年資環學院資環專業考研率高達67%,全院畢業生考研率穩居在40%左右。05 年資環專業一班全班30人,28人考取研究生,06年首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有15名同學被中科院和全國重點大學錄取為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研究生。考研院校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南京土壤所等20餘所。由於本科生培養質量過硬,輸送的研究生質量高,在全國高校、科研院所都建立了良好信譽。
5、就業情況。近年來,我院各專業畢業市場需求良好,部分專業供不應求,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除考研外,分別進入國家農業部、省市縣黨政管理部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農業廳局、環保局、各類農科院所、大中型企業等單位。截至2005年,已有3000餘名畢業生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科教興農、科教興國作出了積極貢獻。

辦學條件

學院建有土壤資源省級重點實驗室,有農業資源環境和資源信息技術2個實驗中心。擁有研究室與實驗室面積6400餘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000餘萬元。教學實踐園與科技示範園面積30餘畝,校外實習基地10餘個。擁有流動注射分析儀、氣相、液相色譜儀、工程掃瞄器、噴墨繪圖儀、遙感GIS軟體、GPS等先進的儀器設備,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硬體條件。

發展規劃

在“十一五”期間,學院將堅持“質量立院、學科強院、人才興院、加快發展”的辦學 理念,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重點,以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為特色,強化教學與科研的平台建設,使學院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方面再上新台階。開拓創新,奮力拚搏,將我院建成具有較強實力的教學研究型二級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