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格邁納爾中學

山東煙臺格邁納爾中學

中國山東煙臺格邁納爾中學是一所省級規範化學校,創辦於1991年,是煙臺市福山區與國際SOS兒童村總部共同投資興辦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學。學校以國際SOS兒童村創始人赫爾曼.格邁納爾先生的名字命名。現有教學班44個,在校學生2800餘名。 學校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學設施先進、齊全,先後被評為“煙臺市明星學校”、“省級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赫爾曼·格邁納爾

奧地利醫學博士,著名的國際SOS兒童村組織創始人。偉大的國際主義者,慈善家,教育家。

赫爾曼·格邁納爾博士於1919年6月23日出生於奧地利沃爾堡省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喪母,依靠父親種地維持生活。他17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預科學習。第二次世界爆發後,應徵入伍。二戰結束後,在茵斯布魯克大學學醫,並獲博士學位。他看到戰後大批孤兒流落街頭的悲慘情景,決心設法拯救孤兒,為他們創建新的家庭,使他們在幸福的環境裡健康成長。於是世界上第一所SOS兒童村—奧地利茵姆斯特SOS兒童村在他的親自主持下,於1949年創建起來了。經過三十多年艱苦創業,SOS兒童村事業已由一個國家發展成為國際性的慈善事業。以家庭形式撫養孤兒,是赫爾曼·格邁納爾博士的成功創舉,已被世界各國所採用。

赫爾曼·格邁納爾博士是國際SOS兒童村的創始人,是國際SOS兒童村組織的第一任主席。他曾受到許多國家首腦人物的接見和授予獎章、勳章。

1984年11月,赫爾曼·格邁納爾博士率國際SOS兒童村代表訪華,與民政部領導會談,達成在我國大陸籌建SOS兒童村的合作協定。在他的真誠合作和熱情幫助下,我國很快在天津、煙臺建成了兩所SOS兒童村,為發展我國SOS兒童村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6年,赫爾曼·格邁納爾先生去世,他的一生是為病人、為窮人、為最不幸的人奮鬥的一生,他留給我們的愛人、愛SOS兒童村事業的格邁納爾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永遠發揚光大。

SOSchildrenvillage

一種民間社會福利組織 。宗旨是通過為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兒提供一個有“媽媽”的家庭式的生活環境,使他們重新獲得母愛並享受“家庭”溫暖。世界上第一所SOS兒童村由奧地利科學院名譽院士H.格邁納爾醫生於1949年在奧地利建立。國際SOS兒童村組織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兒童村採用小家庭分養方式 ,每個家庭有6~8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孤兒,他們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由一個婦女充當家庭中媽媽的角色。該婦女要有獻身精神,喜歡孩子,愛護孩子,並能教育孩子,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這位母親角色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與正常家庭中的母親一樣。每一個兒童村有15~20個家庭 ,每個家庭都 有自己獨立的住宅。進入就學年齡的孤兒,可就近上學,這些孤兒進入青年期後 ,遷至SOS青年宿舍居住,直到完全獨立走向社會。

1984年11日 ,由國際SOS兒童村贊助,在中國天津市和煙臺市建立中國SOS兒童村,並於1986年10月開始收養孤兒。

(附加圖片:中國SOS兒童村兒童過生日情景)

SOS兒童村是一個國際性的民間慈善組織,其辦村宗旨是以家庭方式撫養、教育孤兒,並用SOS這個國際上通用的求救信號,呼籲全社會都來關心和幫助那些在災難中倖存的孩子。 五十多年前的1949年,奧地利的醫學博士海爾曼?格邁納爾先生目睹了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性影響,使無數各種年齡的兒童和青少年淪為戰爭悲劇的受害者,就決心尋找一種能適合孤兒特殊需要的生活方式。

在精心的探索中,提出了以家庭方式撫養、教育孤兒的偉大構想,並首先在奧地利泰羅的伊姆斯特鎮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SOS兒童村,通過這種生活方式,使那些在災難中倖存的孩子重新獲得母愛和家庭溫暖。在他的呼籲和努力下,第一所SOS兒童村獲得了令人震驚的成功。

1959年,在伊姆斯特SOS兒童村建村十年後,在格邁納爾先生及有志於兒童村事業人們的努力下,奧地利、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先後建起了20個SOS兒童村。當時,大約有一百萬朋友以固定的捐獻方式支持SOS兒童村。

1961年在奧地利成立了國際SOS兒童村總部。1969年,在第一所SOS兒童村建成二十年之後,不僅歐洲,而且在亞洲、南美洲已有70多所SOS兒童村建成或在計畫中,世界上最大一所四十一戶的SOS兒童村在越南西貢落成,村長是第一個SOS兒童村的第一批孩子成長起來的經濟學博士、現任國際SOS兒童村組織主席赫爾姆特?庫廷先生,這時支持SOS兒童村的朋友已達200多萬人。

1979年在伊姆斯特SOS兒童村建村三十年之際,SOS兒童村的項目已達143個,其中不僅有兒童村還有青年公寓、格邁納爾大學、中學、國小和幼稚園,同年在巴拉圭建起了第一所SOS兒童村醫院。這時,已有60多個國家四百多萬朋友在支持SOS兒童村的工作。

1985年,赫爾曼·格邁納爾先生親自為中國的煙臺、天津兩處SOS兒童村奠基。同年,為SOS兒童村事業操勞的格邁納爾主席積勞成疾,當時亞洲地區SOS兒童村負責人赫爾姆特·庫廷先生當選國際SOS兒童村組織主席。

1986年,赫爾曼·格邁納爾先生去世,他的一生是為病人、為窮人、為最不幸的人奮鬥的一生,他留給我們的愛人、愛SOS兒童村事業的格邁納爾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永遠發揚光大,同時,我們對他表示深深的懷念。

今年,2005年,SOS兒童村事業已經走過了五十六年的光輝歷程,全世界已經在五大洲一百三十一個國家建立了439個兒童村、326所青年公寓、250所幼稚園、162所格邁納爾學校、131所職業技術培訓中心、296所社交中心、51所格邁納爾醫療中心、10所緊急救助項目,總計各類組織機構1665個。

在我國,繼煙臺、天津兩處SOS兒童村之後,又有齊齊哈爾、南昌、成都、福建莆田、拉薩、烏魯木齊七個SOS兒童村相繼落成,北京SOS兒童正在籌建中。隨著格邁納爾先生以家庭方式撫養、教育孤兒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煙臺、天津、齊齊哈爾、南昌、成都、開封又建成六處青年公寓和煙臺格邁納爾中學、齊齊哈爾職業技術學校,又把孤兒教育向前推進一大步。

國際SOS兒童村總部,1961年成立,地址在奧地利。赫爾曼·格邁納爾先生任第一任主席直至去世。現任主席海爾姆特·庫廷先生

國際呼救信號SOS

Save Our Souls(救救我們);

SOS小史

船舶在浩瀚的大洋中航行,由於濃霧、風暴、冰山、暗礁、機器失靈、與其它船隻相撞等等,往往會發生意外的事故。當死神向人們逼近時,“SOS”的遇難信號便飛向海空,傳往四面八方。一收到遇難信號,附近船隻便急速駛往出事地點,搭救遇難者。

許多人都認為“SOS”是三個英文詞的縮寫。但究竟是哪三個英文詞呢?有人認為是“Save Our Souls”(救救我們);有人解釋為“Save Our Ship”(救救我們的船)有人推測是“Send Our Succour”(速來援助);還有人理解為“Suving Of Soul”(救命)……。真是眾說紛紜。其實,“SOS”的原制定者本沒有這些意思。

事情還要追溯到本世紀初。1903年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在柏林召開,有八個海洋大國參加了會議。考慮到航海業的迅速發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會議提出要確定專門的船舶遇難無線電信號。有人建議用三個“S”和三個“D”字母組成的“SSSDDD”作為遇難信號,但會議對此沒有作出正式決定。

會後不久,英國馬可尼無線電公司宣布,用“CQD”作為船舶遇難信號。其實這只是在當時歐洲鐵路無線電通訊的一般呼號“CQ”後邊加上一個字母“D”而已。海員們則把“CQD”解釋為“Come quick, danger”(速來,危險)。因為“CQD”信號只是在安裝有馬可尼公司無線電設備的船舶上使用,所以這一信號仍然不能算作是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況且,“CQD”與一般呼號“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屆國際無線電會議又在柏林召開。會議決定要用一種更清楚、更準確的信號來代替“CQD”。美國代表提出用國際兩旗信號簡語的縮寫“NC”作為遇難信號。這個方案未被採納。德國代表斯利亞比-阿爾科無線公司的一位專家建議用“SOE”作遇難信號。討論中,有人指出這一信號有一重大缺點:字母“E”在莫爾斯電碼中是一個點,即整個信號“SOE”是“···— — —·”,在遠距離拍發和接收時很容易被誤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雖然這一方案仍未獲通過,但它卻為與會者開闊了思路。接著,有人提出再用一個“S”來代替“SOE”中的“E”,即成為“SOS”。在莫爾斯電碼中,“SOS”是“···— — —···”。它簡短、準確、連續而有節奏,易於拍發和閱讀,也很易懂。

在宣布“SOS”為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的同時,廢除了其他信號,其中包括當時普遍使用的“CQD”。但“SOS”並沒有馬上被使用,電報員們仍然偏愛於“CQD”,因為他們大多數過去是在鐵路系統工作的,習慣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國輪船“阿拉普豪伊”號由於尾軸破裂,無法航行,就向鄰近海岸和過往船隻拍發了“SOS”信號。這是第一次使用這個信號。直到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之後,“SOS”才得到廣泛使用。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SOS這三個字母無論是從上面看還是倒過來看都是SOS,當遭遇海難,需要在孤島上擺上大大的“SOS”等待救援的時候,頭頂上路過的飛機無論從哪個方向飛來都能立刻辨認出來。

如Save Our Souls(拯救我們的生命!),Save Our Ship(拯救我們的船隻!),Stop Other Signals(停止傳送任何其他信號!),Sure Of Sinking(船就要沉了!)等。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S.O.S.是國際莫爾斯電碼救難信號,並非任何單詞的縮寫。鑒於當時海難事件頻繁發生,往往由於不能及時發出求救信號和最快組織施救,結果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於1908年正式將它確定為國際通用海難求救信號。這三個字母組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因為它的電碼 ...---...(三個圓點,三個破折號,然後再加三個圓點)在電報中是發報方最容易發出,接報方最容易辨識的電碼。

在1908年之前,國際公海海難求救信號為C.Q.D.。這三個字母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儘管很多人認為它是Come Quickly, Danger.(快來,危險!)的首字母縮寫。雖然1908年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已經明確規定套用S.O.S.作為海難求救信號,但C.Q.D.仍然有人使用。泰坦尼克海難發生初期,其他船隻和救助組織之所以沒有能夠及時組織施救,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船上發報員開始發出的過時的C.Q.D.求救信號。直到整個船隻都快沒入大海才發出了S.O.S.求救信號,但到了此時誰可能還有如此的回天之力,拯救那些無辜的即將永遠葬身海底的靈魂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