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岑村

山岑村

山岑村位於大濟鎮的東部。東與鯉城金井村相鄰,西連大濟村,南與西南村隔溪相望,北與蒲山村接壤。南北狹長,北高南低,村落較為分散。仙度公路貫穿境內,發源於大蜚山麓的小溪,蜿蜓曲折地匯入木蘭溪。全村土地總面積2400多畝,其中耕地780畝,山林地930畝。下轄新溪,前進、龍溪、泗獅、祠堂厝,溪田六個自然村,設12個村民小組。2010年底全村有749戶,2818人,其中男1419人,女1399人。在外工作人員(包括離退休人員)102人,在校大中專學生55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山岑村清代時屬歸德鄉善化里,民國時期為善化里金山保(金井、山岑村),1950年初期稱援朝鄉,由山岑、金井、白塔、玉井村合併而成,1957年底改稱黎山鄉,由山岑、金井、白塔三個村組成;1958年秋設立黎山大隊,屬大濟人民公社。1961年體制下放,由黎山大隊分離出來,改稱山岑大隊,其村名一則取金山保之山字,二則大隊部設在金井腳,意取小而高的山之意。1984年底,山岑大隊改山岑村。

氣候物產與人民生活

山岑村地處仙遊縣西鄉平原東部,與縣城相距4公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利灌溉較好。自古以來適宜種植水稻、甘蔗、小麥、花生、大豆、土芋和瓜果。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政府大力築壩修渠,興修水利設施,農業生產獲得更大的發展,糧蔗產量年年增加,20世紀80年代,泗獅生產隊每年甘蔗平均畝產超過200擔,多次受到省、地、縣的表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農村實行農戶經營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革開放後的頭十年間,山岑村發展農業以糧食為主,水稻產量年年遞增。以種植甘蔗、瓜果為輔,增加經濟收入,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在其後的十年間,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鼓勵引導農民種植蘑菇、香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產。家庭婦女手工編織毛衣,有的大養生豬,有的承包種植果樹,有的搞客貨車運輸。男人外出做泥工等等,做到戶無閒人,人無閒事,是經濟成長最迅速,農民家庭收入最可觀的時期,很快就有了萬元戶、十萬元戶、甚至百萬元戶。農村中水泥混凝中結構的磚房依次崛起,迅速林立。大部分農民購進了大彩電、機車、添置新款高檔家具。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有200多人先後外出廣東、深圳、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經商,搞飲食業。至2010年底,全村翻建,新建磚混結構房屋186戶,建築面積達5.58萬平方米,其中別墅6戶。住房裝修材料高檔,配有廚房、膳廳、浴室、衛生間等,講究整潔,美觀、大方,追求舒式,藝術、氣派。家庭電話普及率達85%以上。

隨著村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由村黨支部,村委會發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改善交通運輸落後狀況,經多方籌集資金,先後於1997年修建一座二層國小教學樓,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造價46多萬元,1996年修建一條長1600多米,寬8—10米的村道,造價18多萬元。1998年溪田基點修建橋樑一座,造價13萬多元,全村的村容村貌極大的改觀。

教育

山岑村自古以來就是讀書之鄉,人文蔚起,人才薈萃。有一家祖孫三代執教的,有三個兒子、兒媳六人當教師的。至2003年,全村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60多人,有出國深造的2人、博士1人、研究生6人。

山岑村歷史悠久,境內有靈洋宮、飛鳳官、鰲鳳宮;武林岩書院座落在金井山上,1984年由仙遊糖廠遷址以來,逐年不斷擴建,現有建築三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該書院居高而建,站在書院門前,極目遠眺,西鄉平原盡收眼底,四周綠樹蔥翠,空氣清新,確為遊玩消遣之勝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