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簡介
展子虔(約550-604)隋代傑出畫家。渤海(今山東惠民縣何坊鄉展家村)人。他是現在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
展子虔,歷北齊、北周入隋,在隋朝時曾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在他的一生中,曾在洛陽、長安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從這些壁畫分布的地區來看,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大江南北。他多才多藝,對各種畫類幾乎無所不能。他畫人物,畫立馬,畫山川,都形象生動、逼真,呼之欲出。特別是他描繪貴族遊春情景的《遊春圖》,是我國現在保存下來最古老的捲軸山水畫之一,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影響很大。對於展子虔的作品,歷代就有所評。唐人張彥遠把他的畫列在“中品下”。他“所畫台閣,雖一時如董展,不得已窺其妙。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東晉、南朝的名家頤(愷之)、陸(探微)、鄭(鄭法士)、展(子虔)並列為四大家。元人湯垕讚譽他為“唐畫之祖”。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是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
畫家特點
展子虔的繪畫題材廣泛,手法多變。他不僅善畫人物、車馬、山水、台閣,而且大都臻於精妙。在著色技巧上,他用青綠設色。他的畫法為唐代繪畫名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所宗法。他所畫之馬,神采飛揚,十分有神。他所畫“立馬而有走勢,其為臥馬則有騰驤起躍勢,若不可掩復也。”展子虔能夠抓住馬的瞬間神態,表現出整個綽約風姿,達到以形傳神,以神帶形,形神兼備,維妙維肖的藝術境界。
善畫佛道、人物、車馬、樓閣、山水、殿閣、翎毛、歷史故事等,尤以畫山水聞名。他的山水畫被稱為“遠近山川,咫尺千里”。
主要作品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遊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存的最早的捲軸畫。該畫用青綠重著色法畫貴族春遊的情景,用筆細勁有力,設色濃麗鮮明。圖中的山水“空勾無皴”,但遠山上以花青作苔點,已開點苔的先聲。人馬體小若豆,但刻劃一絲不苟。此畫已脫離了為山水為人物畫背景的地位,獨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獨立山水畫的面貌。雖然與發現的隋代壁畫中的山水相比顯得成熟一些,但與記載並不相悖。歷來史家皆根據隔水上的宋徽宗題簽認定此畫為展氏手筆,今人則根據建築等細節對此畫的年代和作者提出質疑,認為此畫的底本在中晚唐以後,為五代摹本,但並未獲得公認。他畫人物描法工細,以色暈染面部,神采意態俱是;畫馬各盡其妙,將馬站立走臥騰躍奔飛之姿描摹得栩栩如生;畫山水則有咫尺千里之勢,充分表現出自然中深遠的空間感。展子虔“天生縱任,亡所祖述”,而自能開一代風氣。他與當時另一畫家董伯仁齊名,人稱“董展”。他的山水畫風直接影響到唐代李思訓父子的金碧山水創作,被後世譽為唐畫之祖。--《中國畫鑑賞》
隋唐時,山水畫已逐漸發展成為繪畫中獨立、成熟的一支。然而,可以引以為證的畫作,恐怕只有隋代山水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了。在存世的山水捲軸畫中,《遊春圖》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幅。
《遊春圖》於尺幅之內描繪了壯麗的山川和流連其中、樂而忘返的遊客。圖中展現了水天相接的廣闊空間。青山疊翠,湖水融融,士人或策馬山徑或駐足湖邊,仕女泛舟水上,薰風和煦,微波粼粼,桃杏綻開,綠草如茵,美不勝收。
這幅畫作,山水重著青綠色,山腳用泥金,山上小樹直接以赭石寫乾,樹葉以水沈靛橫點,大樹多勾勒而成,松樹不細寫松針,直以苦綠沈點,人物用粉點成後,加重色於其上,分出衣褶。畫法雖顯草率,且只用“勾”法而沒有“斫”、“皴”等畫法,但青綠山水之體已初成,故後人多認為展子虔的繪畫開唐代李思訓、李昭道“金碧山水”一派。
展子虔的畫被後世視為“唐畫之祖”是有根據的,與六朝山水畫那種不合乎視覺自然比例的畫法相比,《遊春圖》的處理顯得勻稱多了。儘管他的畫面貌古拙,樹枝缺少縱橫抑揚、穿插多姿的變化,樹葉也不及後人那樣形狀多樣,雲也勾得過於整齊———從技法上看,還處在山水畫的濫觴期,但由於運筆比較成熟,所以他的畫仍顯得輕重有致,未用“皴”法卻能畫出山石樹木的質感。《遊春圖》構圖壯闊沉靜,設色古艷,富有典麗的裝飾意味,體現出承上啟下的風格,也標誌著山水畫即將進入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