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屈原圖》橫幅,傅抱石繪,紙本,設色。自題:“屈原。抱石寫。”鈐“抱石私印”白文方印,另鈐“抱石得心之作”朱文方印。
自20世紀40年代起,傅抱石開始為屈原造像。其原因,一是他始終服膺屈原對國家的無限忠忱及其高尚的品格和文學上的偉大成就;二是在抗戰期間,他曾與老友郭沫若一同通過屈原這一偉大形象宣揚愛國精神,藉此喚起國民的戰鬥情緒,以挽救國家民族的危機。(1942年,郭沬若在重慶撰寫五幕劇《屈原》,他指出:“我便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表達了意欲通過屈原的愛國情懷鞭撻現實的黑暗以抒發義忿的寫作目的。)
圖上屈原的形象正如其《漁父》中五句詩文所描繪的:“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立於江畔,原本清瘦的面龐籠罩著悲憤抑鬱的神色,雙目微合,陷入沉思。君主昏庸無能,奸臣當道,構陷忠良,鄰國虎視眈眈,覬覦已久,一時之間,思緒萬端難以收束。不過,面對種種殘酷的現實,他並沒有失魂落魄、無所適從,依然表現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豪邁氣概和矢志不渝、寧死不屈的高尚氣節。
畫家將屈原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心繫蒼生的憂患意識、超凡脫俗的詩人風度形象地展現在觀者面前,體現了中國人物畫塑形傳神的最佳境界,堪稱其歷史人物畫作的“銘心絕品”。
此圖為傅抱石夫人羅時慧捐獻。
作者簡介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縣人,“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1952年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957年任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傅抱石不僅在中國畫創作領域碩果纍纍,而且在美術史論研究方面成果頗豐,繼承了中國古代藝術史研究“知行合一”的傳統、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