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河[西非河流]

尼日河[西非河流]
尼日河[西非河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尼日河在世界有兩處,一處是西非的尼日河,另一處是四川尼日河。

基本介紹

西非尼日河 西非尼日河

亦譯尼日河.西非主要河流,全長4,200公里(2,600哩),是僅次於尼羅河和剛果河的非洲第三長河。據信是由希臘人起的名。沿著其河道它有幾個名字:上游叫作焦利巴(Joliba,馬林克語意為「大河」),中游叫作馬約巴里奧(Mayo

尼日河Balleo)和伊薩埃伊綸(Isa Eghirren),下游稱作夸拉(Kwarra)、闊拉(Kworra或Quorra).

流域面積2,090,000平方公里 (非洲第三),所及的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貝南、布吉納法索、喀麥隆、象牙海岸、幾內亞、馬里、尼日和奈及利亞。

幹流在馬里由東北向轉為東南走向。在中游及下游各沖積出一個三角洲。下遊河段因為盛產油棕樹(今天是石油)而稱為油河。

兩岸風情

尼日河是西非的“母親河”,它孕育了西部非洲古老的文明。過去,尼日河沿岸盛產金子,因而它又被稱為“金河”。然而,由於這一地區的沙漠化、乾旱和常年饑饉,加之河流經常無規則改道,致使沿岸許多居民長期過著遷徙的生活。但是這一帶依然保留下來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迷人的民族風情。

西非尼日河 西非尼日河

尼日河三角洲人口約有100餘萬,部族有班巴拉、馬爾卡、博佐、蘇爾科、頗爾和圖阿雷格等,他們語言不同,服裝各異,膚色差別也很大,連從事的職業也不一樣:頗爾和圖阿雷格人是牧民;博佐和蘇爾科族人是魚民;班巴拉和馬爾卡人則是農民。每當趕集的日子, 各部族的人都匯集在一起———不同的民族風俗大薈萃,也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

除了各部族的人在這一帶和平相處之外,獨特的建築藝術則是尼日河三角洲的又一個特點。這種經過改進的蘇丹建築風格14世紀初開始在這一地區出現。1342年,當時的馬利國王康康·穆薩到麥加朝聖,返回途中從開羅帶回一個名叫薩赫利的安達盧西亞建築師,他賦予了風格原始、直觀的蘇丹建築以新的形式。據說國王穆薩揮金如土,而當年的豪奢在今天的建築遺蹟中仍依稀可以看出。

未來發展

世界銀行批准了一項5億美元的貸款,用於幫助西非尼日河盆地的發展,解決尼日河流域水源污染和沙漠化等問題。

據此間媒體報導,由於水源污染和沙漠化現象嚴重,尼日河的流量不斷減小。多年來,尼日河流域國家為治理尼日河曾採取過一些措施,但均因財政困難而收效甚微。

世界銀行說,新批准的貸款將有助於提高尼日河水資源的可持續生產力,並推動尼日河流域國家的經濟成長。

世界銀行負責非洲地區一體化事務的官員馬克·湯姆林森說,世行的貸款計畫是世行支援非洲地區一體化戰略的具體表現,可以促進地區融合,為地區政策協調提供一個平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