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尼師壇(梵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即坐臥時敷在地上、床上或臥具上的長形布。乃坐具之梵語音譯,又作尼師但那、巴師但娜、(左寧右頁)史娜曩。意譯又作敷具、坐衣、隨坐衣、襯臥衣,略稱具。相關史記
《五分律》卷九中記載,尼師壇是護身、護衣、護僧之床耨,故制之。《十誦律》卷十八中說,未敷尼師壇不得坐臥於大眾之臥具上。其顏色與三衣相同,可用青、黑、木蘭三色。若以新布裁製,可作二層或三層。取舊布縫製者,可作四層。新作尼師壇時,須取舊者之堅好處縫貼在中央或四邊。另依《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六載,尼師但那之顏色,或青,或泥,或赤。
其大小亦因個人身體不同而有異,律典中以長為佛陀二揭手、廣一揭手半為本制。依《摩訶僧祇律》卷二十四中記載,佛陀一揭手等於二尺四寸。如果比丘之軀體大於常人,其所持用之尼師壇亦可增廣。
中古以來,南海諸僧以尼師壇為禮拜之用具,中國、日本皆承此風,道宣、義淨諸師曾加以批評。如《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記載:“禮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見行。致敬起為三禮,四部岡窺其事。凡為禮者拜敷法式,如別章所陳。其坐具法,割截為之,必須復作,制令安葉。度量不暇詳悉。其所須者,但擬眠臥之時護他氈席。若用他物,新故並須安替。如其己物,故則不須。勿令污染虧損信施。非為禮拜。南海諸僧,人持一布,長三五尺,疊若食巾,禮拜用替膝頭,行時搭在肩上。西國苾芻來見。鹹皆莞而笑也。”
然而,此制至今仍被沿用,而於禮佛或禮拜師長時敷用尼師壇。且有一定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