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姆[法國南部加爾省的省會]

尼姆[法國南部加爾省的省會]
尼姆[法國南部加爾省的省會]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尼姆市是法國南部加爾省的省會,面積162平方公里,人口24萬,靠近地中海,每年陽光照耀的時間達到300天以上。以法國最暖熱城市而著名,是一個既浪漫古典又現代的藝術之都。在法語裡,“尼姆”是泉水精靈(Nemausus)的名字,沿市街而行,處處都可見到造型特殊的噴泉,讓整個城市充滿活潑的氣息。尼姆到處都有羅馬的遺蹟,這一點與阿爾勒很相似,但它的歷史要比阿爾勒悠久。

基本信息

簡介

" [它]位於歷史與人際交往的十字道。" ——(Christian Liger)尼姆有著古老的歷史。

尼姆(Nimes)是法國南部城市,加爾省的省會,並是此省的最大城市。位於羅訥河以西。人口12萬(1982)。公元前一世紀已為繁榮城鎮。十六世紀時是基督教加爾文宗的重要流行地之一。葡萄酒、蔬菜和水果貿易中心。有紡織(針織)、食品、機械、製革等工業。交通中心。有許多古老的建築:建於公元一世紀可容納數萬人的圓形劇場;高30多米的八角形塔;曾供應城市用水的古水塔等。 這裡的羅馬競技場雖然面積比不上羅馬的競技場,但保存情況非常好,每年4、7、8月,還常在競技場舉行鬥牛。這個城鎮的四分之三的人口是信教徒,因此這裡成了宗教改革時代虐殺教徒的胡格諾派的根據地,同時也是新舊兩教派融合的“南特勒令”被廢止時新教徒的亡命之地。近年來,尼姆對過去的競技場進行了改建,同時增添了一些融入現代建築風格的新設施等,使得這座城市重新煥發了活力。如今的尼姆,不僅擁有了2000年悠久的歷史,而且同時還具有站在時代最前列的法蘭西精神。這是一座能夠令人同時體味出歷史與未來的優美城市。

交通

從巴黎里昂車站乘TGV到達尼姆需3小時50分鐘;從馬賽乘車1小時10分鐘;從阿維尼翁乘車約30分鐘。此外,可以從巴黎乘飛機到尼姆-阿爾勒-卡馬爾克機場,需1小時10分鐘,從機場乘巴士10分鐘可到市區。如從阿爾勒到尼姆,可在阿爾勒國鐵站前乘巴士,約需40分鐘,一天4班車。尼姆位於阿維尼翁/馬賽-蒙彼利埃軸線上,距離巴黎約715公里,市區擁有長久人口約133 000,並且有不少的夏季遊客。它位於法國國家公路113號(蒙彼利埃至馬賽)與86號(通往阿維尼翁)之交叉處。

名勝古蹟

加爾橋

加爾橋建於公元1世紀的偉大工程堪稱古代的一個奇蹟,是羅馬時代的高架渠橋。據傳,當時每天從50公里外的水源處――於澤斯向尼姆供水2萬立方米。乍一看來,這座高架渠橋呈水平形式,很難想像它是怎樣使水流動的。其實,建築技術堪稱天才的羅馬人,在設計時即已造好了坡度,水是由拱門的最上層流淌下來的。其這座橋的風景美不勝收,基本算得上普羅旺斯獨一無二的最佳休息地了。

交通:乘坐從尼姆火車站開往於澤斯或阿萊斯的巴士,約需35分鐘;從阿維尼翁火車站旁的巴士總站發車,則需45分鐘。無論哪趟車都要在Auberge Blanche下車,下車後還有1公里的路程。旅遊旺季還有短途旅行車,詳情可諮詢當地旅遊局。

加爾橋全景 加爾橋全景

神殿

四方形神殿位於古競技場的後面,距競技場約10分鐘的路程。這是一座古舊的希臘羅馬式神殿,神殿三面都是空地,令這座本身已經建築得壯麗雄偉的殿堂更添一份氣勢。神殿的建築特色是科林斯式的圓柱。這座建築高約17米,深26米,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奧古斯都大帝(Auguste)時代,它把羅馬時期的神殿形式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來。神殿建成後曾作為市政府大樓和教堂,現在則為古代博物館(Musee des Antigues)。這裡最值得一看的有修復18世紀的泉邊之庭園時發現的阿波羅大理石像、青銅的阿波羅頭像以及1873年發掘時碎成103片的尼姆的維納斯等。

馬涅塔

登上尼姆泉後面的丘陵,可以看到另一座古羅馬遺蹟馬涅塔。該塔昔日原是用來眺望遠處以防止敵人入侵的,現在塔內還有殘留的有140級階梯,可以拾級登塔,憑欄遠眺,體驗一下古羅馬士兵守土禦敵時的心情。而站在塔頂上,遠近風景盡收眼底:前面是地中海沿岸的廣闊平原,後面是連綿不盡的山峰,而腳下則是尼姆老街。紅褐色的屋瓦、綠色的樹,襯托出美麗的中世紀石構建築。

競技場

古羅馬競技場是尼姆的主要羅馬古蹟之一,是當前世界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羅馬競技場,也是世界上現存400座羅馬競技場中最大的20座之一。公元前49年時,馬賽淪陷,尼姆城淪為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當時社會經濟非常繁華,因此今天在尼姆的街頭,還可以看到許多古羅馬時代的建築物。競技場建於公元2世紀初,當時以奧古斯都大帝命名為 Clonia Augusta Nemausus。羅馬競技場起源於獵人與野獸的爭鬥,後來更多的是角鬥士之間的爭鬥,再演變為訓練有素的角鬥士們的爭鬥表演,如今進入現代生活,演變變成劇院和儀式表演。競技場呈橢圓型,整個場地東西長133米,南北長101米。高21米,氣勢雄偉而典雅,擁有24000個座位從外面可看到頂端的60道拱門,公元5世紀曾被歌德人當作軍事要塞。坐在競技場頂層可眺望整個尼姆市風光。競技場旁邊是自由廣場,廣場面積非常的大,與尼姆火車站遙遙相對。

泉邊公園

泉邊公園位於山丘上的古蹟庭園,建於羅馬時代。因當時的尼姆是以泉水為中心發展而成的都市,所以人們深信泉水是有精靈的,而泉邊公園就是當時人們為了奉獻給泉水的精靈而建造出來的庭園。庭園景致秀麗,沿途是布滿雕像的走廊,雖然它並不如競技場和神殿那樣保存完整,但在庭園中漫遊,也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麗面貌,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山丘上有一條名叫尤澤斯的狹小街道,瀰漫著一片中世紀的氣氛,這裡曾是著名宮殿陶器產地,以仿製大理石的硬質陶器聞名於世。

特產

從中世紀開始,尼姆就以紡織厚而結實的帆布著稱。後來,這種厚布被出口到美國,很快被用來生產結實的牛仔褲。這種織物最早被稱作“de Nimes”,意即“尼姆產”。後來這個詞演化成“Denim”,成為牛仔布的正式稱謂。

名人

阿爾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1897),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法國南方尼姆城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在國小里擔任監學(類似自修課輔導員),獨自謀生。1857年他17歲時帶著詩作《女戀人》(1858)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的出版給他帶來小說家的聲譽。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徵入伍。戰爭生活給他提供了新的創作題材。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1873年他發表了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共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鑽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薩福》(1884)、《不朽者》(1888)等。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鬱、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風俗

鬥牛節

19世紀後半葉,尼姆就開始舉辦鬥牛節了。鬥牛,是人與畜的戰爭。鬥牛士必須密切觀察公牛的動靜,並在時機到來時給予致命一擊。最讓尼姆人引以為豪的還是聖靈降臨節時舉辦的鬥牛節。每年夏天,鬥牛節都會吸引超過百萬的遊客來到尼姆。尼姆人對於公牛的狂熱居高不下,誰也說不清這個小城中到底有多少個鬥牛俱樂部。但是人們來到尼姆並非僅僅為了看公牛,最主要的還是來享受節日的氛圍,品嘗美味的茴香酒、普羅旺斯美食,聆聽動人的音樂,觀賞大街小巷裡的節慶活動。每年的鬥牛節都是以盛大的遊行活動拉開序幕的。隊伍的開端是表演歌舞的演員們,他們在音樂的伴奏下載歌載舞,歡快地走去。接下來是霓虹閃亮的花車,然後是一撥又一撥演奏音樂的隊伍。這條歡樂的長蛇在尼姆的街道上蜿蜒而行,最後走向城中的古羅馬角斗場。

奔牛節

尼姆的奔牛節一般是在春季和夏季的主保聖人節期間舉辦,每天晚上日落涼爽時分,小城內就會響起一片沸騰的奔跑和尖叫聲了。在地理位置上,尼姆接近義大利和西班牙,所以它有義大利的建築,也有西班牙的風俗。奔牛節是西班牙潘普洛納的傳統節日,年輕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與鬥牛同奔,體驗驚險和刺激。但是在法國南部城市舉辦的奔牛活動都相對安全得多。在尼姆看奔牛,儘管可以對自身的安全放下心來,因為組織者已經採取了足夠的安全措施避免發生意外:首先把公牛的牛角用布纏裹,即使公牛角頂到奔跑的人,也不至一下子刺傷人的身體;另外公牛奔跑的區域也事先用柵欄圍擋,不會發生公牛衝到遊客中間的情況;參加奔牛的小伙子們也是在牛群後奔跑,而不是跑在牛前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