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尼乾陀若提子入寂後不久,尼乾子外道分成空衣(梵Digambara )、白衣(梵S/veta^mbara )二派。空衣派主倡不著衣而裸體生活,一般稱為裸形外道、露形外道。白衣派則流行於北印度之僧訶補羅國一帶,為避寒氣而著白衣,此或即其分裂為二派之原因。大唐西域記卷三(大五一·八五五下):‘本師所說之法,多竊佛經之義,隨類設法,擬則軌儀;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威儀律行,頗同僧法,唯留少發,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為異,據斯流別,稍用區分。其天師像竊類如來,衣服為差,相好無異。’另據玄應音義卷十載,此外道拔髮露形、無所貯蓄、以手乞食、隨得即食。
由於與佛教有不少類似點,故近代西歐學者曾有一段時期認為耆那教系由佛教轉化而來,然深入研究二教之後,始知二者之最初,即大異其趣。蓋耆那教否定吠陀教權,禁止祭儀,誡殺生等,此與佛教類似;而勸苦行,區別四姓,則不異於婆羅門教而與佛教迥異。總之,耆那教可視為調和佛教與婆羅門教二者思想之代表,就現今印度所存留之古代建築遺蹟而言,可謂明顯具有傾向於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三教並立之色彩。[雜阿含經卷五、卷二十一、中阿含卷四尼乾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一至卷十、注維摩經卷三、百論疏卷上之中、俱舍光記卷十五、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
相關詞條
-
外道
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總稱為外道;佛陀所說的教法,則為內道,蓋心外求法是為外道,心內求法是為內道。佛教自古以來,統稱異教徒為外道,此一名稱並非輕侮之意,因...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火影忍者中的外道 佛教中的外道 體育比賽中的外道 -
外道[宗教]
菩提——道: 外道與附佛外道的區別: 佛教把佛陀所說的教法,符合因果實相正理的實證法道,佛弟子依之而修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稱為內道。因此之故,佛教也稱...
基本資料 引證解釋 基本信息 -
尼揵子論師
【尼揵子論師】(梵nirgrantha,巴nigan!t!ha、nig-gantha,藏gcer-bu-pa)外道四執之一,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種外道之...
簡介 詳情 -
出家外道
經典中常載有此例,如異部宗輪論載,佛陀入滅滿二百年時,有一出家外道舍邪歸正。 又馬鳴菩薩傳述,中印度有一出家外道,世智辯聰,善通論議。 法華文句記卷九上...
-
宿作外道
相當於外道十六宗之諸因宿作宗,即尼乾子外道之宿作因論。 宿作外道即指主張一切眾生所受苦樂之報,悉依宿世本業而定之外道。 由於此外道唯以宿作為現世果報之一...
-
六師外道
(2)浮陀·迦旃延(Pakudha (3)富蘭那·迦葉(Pu^ran Gosa^la)︰邪命外道之祖、決定論者。
-
摩尼教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紀在巴比倫興起的世界性宗教。由於希臘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發現,學術界掌握了...
創始人生平 概述 摩尼教文獻 教外史料 教義簡述 -
苦行外道
苦行外道屬於佛學術語,現在流行多種說法,有:俱舍論九說、百論說、止觀輔行十之一說等。
-
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這一部經的總名,《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是簡略的稱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名稱簡介 念誦功德 經文 淺釋 相關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