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揵子論師

【尼揵子論師】(梵nirgrantha,巴nigan!t!ha、nig-gantha,藏gcer-bu-pa)外道四執之一,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種外道之一。開祖為勒沙婆(R!s!abha),中興祖師為尼犍陀若提子(Nigan!t!na nataputta),後世稱之為耆那教。又作尼揵陀外道、尼乾陀外道、尼虔外道、乾陀外道等。由於此一教派以修苦行及離世間之衣食束縛,期能遠離煩惱(結)及三界之系縛,故又有離系、無系、不系、無結或無繼等譯名。又以此外道裸形不穿衣,故佛典中貶稱之為無慚外道或裸形外道。又因此派謂現世所受之苦皆為宿作之因所引起,故又稱宿作因論師或諸因宿作宗。

簡介

相傳勒沙婆於中印度憍薩羅國創唱此派。傳至二十三世巴濕伐那陀(Pavs/vana^tha)中斷,經二五○年,毗舍離國有尼犍陀若提子者出,大成此派教義而為第二十四祖。此後,教勢大盛。

詳情

尼犍陀若提子與釋尊同時代,又同於中印度弘教,故兩人之弟子常發生論難。如《雜阿含》卷五、《增一阿含》卷三十、《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等所記,毗舍離國之薩遮尼犍子與佛弟子阿說示對論,後為佛所屈。尼犍陀若提子在世時,擁有眾多教徒,據說其成道後第十四年,其女婿Jama^li違背師說,倡導異說,教團因而分裂。又依《長阿含》卷十二〈清淨經〉、《中阿含》卷五十二〈周那經〉等所述,謂尼犍陀若提子滅後不久,眾徒即分裂為二,互相爭論不已。

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王(即西元前第三世紀初)時,以巴德拉巴夫(Bhadraba^hu)為首的一群尼犍子教徒,由於荒年而遷移至南印度,修嚴苛的苦行。不久,返回中印度。與留在原地的教徒發生衝突,後來,又爭論可否著白衣,開啟分裂的端緒,至西元一世紀,產生對立之二派,一為白衣派(S/veta^mbara),以山菩陀毗遮耶(Sam!bhu-tavijaya)為始祖;一為空衣派Digambara)以巴德拉巴夫為始祖。後來,由於佛教興盛,其教勢遂逐次衰微,僅行於西南印度間。及十一、二世紀,乘佛教衰微之際,與印度教融合,再振教勢。至十五世紀時,白衣派中又分出斯特那迦瓦西(Stha^naka-va^si^)派,提倡復古說,並排斥崇拜偶像。

此派之學說,依《雜阿含經》卷二十一所載,謂宿命業依苦行而行,悉能吐出。又依身業不作,於未來世不起諸漏。因此,諸業永盡,業盡苦亦盡,遂究竟解脫。《方便心論》也載有此派學說,謂五智六障四濁皆尼乾陀法。《外道小乘涅槃論》雲(大正32·157c)︰‘外道尼揵子論師作如是說,初生一男共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無命等物。後時離散還沒彼處,名為涅槃。’依《大般涅槃經》卷十九所載,尼乾陀若提子為諸弟子說如是言︰無施無善、無父無母、無今世後世、無阿羅漢、無修無道,一切眾生經八萬劫於生死輪迴自然得脫。有罪無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所謂辛頭、恆河、博叉、私陀悉入大海,無有差別。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得解脫時悉無差別。

尼乾子的多元實在論

尼乾子·若提子(離系親子,Nigan!t!haNata^putta)是耆那教的創立者,本名筏馱摩那,號稱‘大雄’。關於他的宗教學說在《沙門果經》中說有‘四禁戒’(ca^tuya^ma),即‘禁用一切水(謂其中有生命),制一切惡,離一切惡,達一切惡之制御’和‘三業’(身、口、意)等說教。但耆那教最早記述大雄說教的經典──《安伽》中提到了他的哲學觀點,大雄宣稱世界是由多種原素所構成的,這些原素可以大別為靈魂(命)與非靈魂(非命)兩種。靈魂存在於地、水、火、風等無機物之中,也存在於動植物等有機物之中;非靈魂大別為物質和不定形物質兩種,物質是由原子和原子的複合物組成,不定形物質則是由運動的條件(法)、靜止的條件(非法)、空間、時間四種東西所組成的,這在哲學上明顯地是一種多元論的實在論。大雄在修行實踐上宣傳業報輪迴、靈魂解脫、非暴力和苦行主義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