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銘樞

尹銘樞, 男,著名造林育果實業家和進步士紳,1895年舊曆六月初三出生於河北遵化縣蘆各寨村。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河北遵化縣蘆各寨村人,生於1895年舊曆六月初三,卒於1983年11月18日。他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熱愛林果實業,深切同情廣大貧苦民眾,大力支持我黨開展的革命工作。尹銘樞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除尹銘樞高小畢業後被父親尹福清留在家中經管家業外,其它三個弟弟均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二弟尹銘勛考入了天津工學院,三弟尹銘倫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學,四弟尹銘丹考入了天津大學。對此,尹銘柢並感到遺憾,因為他有自己的抱負。尹銘樞輟學回家替父經管“長樂山莊”以後,僅憑父輩的產業,就足以夠自己盡情享用終生了。但是,尹銘樞並沒有坐享其成,也沒有抱殘守缺,而是繼承了父親的家業和傳統,在老一輩原有事業的基礎上,開創了新的功業。

人物經歷

他不但自己刻苦學習、鑽研各種果樹的科學管理方法,與長工們一起親身參加各種勞動,而且破除了社會上那種“傳藥不傳方”的世俗觀念,對先進技術不自滿、不壟斷,大力提倡向外人傳播、學習果樹管理技術。他規定,凡是到他家做長工的人,沒有文化的,要利用晚上學習文化;有文化的,要積極向老長工學習管理果樹的各種基本要領,使其成為技術嫻熟的園藝工人。

尹銘樞為了擴大農業、林果生產規模,提高林果的產量和質量,大力引進和選用了優良品種。1924年,民國河北省政府提倡種植美國穩產的“脫立絲”棉花,尹銘樞在自家地上種了60畝,經過科學管理,得到了畝產80斤皮棉的好收成,省政府獎給300元大洋,以示鼓勵。30年代末(約在1936年至1937年間),從日本引進了朝日、國光、紅元帥等高產穩產、質地優良的蘋果新品種,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洋蘋果”。1941年至1942年間,尹銘樞又從日本引進了新品種白薯(直接進的秧子),被人們稱為“洋白薯”。這種白薯產量高,含澱粉多,深受農戶歡迎。通過更新品種,大大提高了水果、糧食產量,增加了經濟收入。時間不長,許多外村、外縣的人也紛紛前來購買、兌換種苗。

上世紀30年代以來,尹銘樞在父親的輔導下,栽種了大量高產、穩產、優質的果樹。其中蘋果有黃元帥、紅元帥、國光、朝日、柳玉、倭錦、窩魯賽、旭、印度、沙果、萘子、梨有牙梨、麻梨、雪花梨、佛見喜、香色梨、平頂梨、煙臺梨、香蕉梨、葫蘆梨、紅霄梨、瓷梨、棗糖梨、鵝梨、白滾子梨。李子秋白李、紫李、黃李。此外,還有各種桃、杏、紅果、棗、柿、檳子、栗子、核桃和200多架葡萄。“長樂山莊”真可謂集水果之大成了。整個蘆各寨南山濃萌匝地,樹木滿山。

尹銘樞徹底改變了這種樹勢和株行布局,栽樹時使樹距空隙呈三角形,主幹留枝成基部三主枝鄰近形,使樹冠半圓狀,這種栽培方法可使果樹通風透光,有利於果樹茁壯成長,提高果品產量。為了擴大影響,使自己親手培育的優良品種得以廣泛傳播,尹銘樞還專門用四十多畝好地養育各種優良品種的果苗,本著對用戶認真負責的態度,親自和長工們一起,精心耕耘,認真嫁接,保持保量。1920年,安徽省一個苗木商到他那裡購買果樹苗,當時,直皖戰爭爆發,交通中斷,為了提高樹苗的成活率,尹銘樞獨出心裁,從河裡打撈青苔,包裹樹苗根須,外面再培些泥土裝入麻袋,結果,雖然途經幾千里,歷時81天,到安徽目地以後,成活率仍達20%,受到了用戶的讚揚。

尹銘樞不僅在果對管理上嘔心瀝血,而且在果品貯運、經銷等方面也不斷總結、探索經驗。尹銘樞通過果品收入有了一的經濟根基以後,就與父親尹福清商議,如何解決果品的貯藏問題。他們父子商定,先用冰窖貯藏作試驗。尹銘樞派人在果園裡蓋十幾間房子,做為暗室,在尹家台村北河岸上,挖了一個30米長、20米寬、5米深、能貯藏5萬多斤水果的長溝,做為冰窖。到嚴冬“三九”時,雇一些人在河裡鑿冰,打成厚30公分、80公分見方的方塊,垛在冰窖里,垛至2米高,上面覆蓋一尺厚的乾稻草,窖的兩端各挖一個井,以便接存冰塊融化的漬水,冰窖的兩端各挖一個井,以便接存冰塊融化的漬水,冰窖上面再蓋上草房,用來遮蔭降溫。第一年因為窖壁與窖底是垂直角,第二年春天開化,窖壁土層大塊剝落,造成坍塌。尹銘樞和父親仔細分析,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決定改變挖窖方法,把窖壁兩旁挖成梯形,防止窖壁塌陷,果子下樹後,就一層冰塊一層果筐地碼在窖里。可是,冬天一出窖,果子全爛了尹銘樞和父親並沒有灰心喪氣,虛心向別人請教遇到熟人就打聽終於了解到,果子在樹上時本身積蓄了很多熱量,如果立即放入窖內,果體內的熱量不能向外散發,勢必造成果品腐爛。果子下窖後能否保存完好,取決於果品內部的熱量如何散失。於是,在果子下樹後,先在地面存放兩天,進行“散熱”,然後,再裝筐與冰塊一起碼在窖里。到小雪後,地下溫度升高,就全部取出放入南山果園中的暖室里。為了搞好室內管理,尹福清特地由天津請來一個經管果品的內行人,掌握室內的溫度,使果品闖過了室內管理這一關。可是,到了來年冬天,這個人自恃技術高明,以為別人無法掌握,就要挾尹家父子給其高額工資。尹銘樞為了識破其中奧秘,就答應了他的條件。從此,尹銘樞每天以察看果品為由去暖室觀察,時間不長,尹銘樞終於看清了其中的奧秘,他發現那人在屋旮旯兒里放一碗水,碗裡銷有冰碴時,說明室內已達到最佳溫度。尹銘樞掌握了這一關鍵性技術以後,就將這個人辭退了。每當京、津、唐等地市場上水果開始緊張時,尹福清就及時通知尹銘樞,立即把果品裝入船內、車內運至天津、唐山、豐潤、玉田等地,顧客爭相搶購。天長日久,尹銘樞和父親一起,摸到了果品的生產、貯藏、運銷一整套規律,成了華北地區果品方面產銷一體的實業家。

尹銘樞在加強林果管理的同時,還發展了父親尹福清的果園養蜂事業。三十年代末,他學習美國的養蜂新技術,把蜂群遷到箱子裡,變半天然半人工的飼養方法為全人工的飼養方法。他讓木工製作木箱子,裡面放十個小木框,從外地收買了蠟制巢儲,放在木框上,又從美國進口了優種蜂王,在北京阜城門外的興農園養蜂場購進一百蜂群,同時,還改變了過去那種固定放蜂的方法,春夏兩季,哪裡花多,就讓人把蜂箱運到哪裡,以利用和挖掘蜂群的內在潛力。在百花盛開的春夏兩季,幾天后就能裝滿蜜蜂采釀的蜜漿,採用了新的飼養技術以後,每看都可以收蜜一萬多斤。使養蜂增加了經濟收入,也支持了林果發展。

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尹銘框積極支持我黨領導的民族解放事業,他多次掩護我冀東區黨組織的革命同志,李運昌李楚離徐志等領導同志曾多次在“長樂山莊”里活動,召開會議,研究如何開展革命鬥爭,尹銘樞不講任何代價,大力提供其所需的經濟、環境等便利條件,囑咐全家及傭人嚴格保密。

我黨領導的冀東《救國報》創刊後,該社社長李山崔琳及其全家人均在他家吃住,報社編輯柳眉同志(又名豐原)於1940年下半年來到蘆各寨村,以尹銘樞的妻妹住姐姐家的名義,在他家編審稿件。尹銘樞就不顧一切,掩護柳眉等革命同志。有一次,柳眉同志正在他家後院寫稿,敵人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包圍了村子,繼而闖進各戶挨家搜查,尹銘樞剛邁出大門,就見一群敵人氣勢洶洶地衝過來,尹銘樞急忙返身回家,直奔後院,迅速把柳眉同志手中的紙筆奪過來,裝進自己的衣袋裡,並鎮定地說:“敵人來了,不要慌,先迎上去!”柳眉同志立刻明白了,平苦無事地走進屋裡,幾個敵人指著她問尹銘樞:“她是什麼人?”尹銘樞從容不迫地回:“我妹妹,正住媽家。”敵人信以為真,走出門外。尹銘樞的堂弟尹銘遵、尹銘玉和家裡的長工馮國璽,以及在他家謀生的表弟嚴德成,在常來常往的幾位革命幹部的教育影響下,也都很快參加了革命工作,他們以經營果園、管理蜂群作掩護,參與了《救國報》報社的收發、印刷,為激發冀東人民抗日救國對敵鬥爭到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一九四一年春,由於漢奸告密,敵人多次圍剿蘆各寨村,從他家搜出了報社的收音機,並把他抓走,敵人對他進行威逼利誘,要他承認,他始終一口咬定,收音機是在北京上學的弟弟留在家中的,與旁人無任何牽連,敵人懾於他的社會威望,只好把他釋放,他回到家中,並沒有被敵人的器張氣焰所嚇倒,而是繼續支持和資助報社的工作,掩護我方同志。

全國解放後,更使他深刻認識到,有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有優越的社會義義制度,發展農業林果各種實業才有更加光輝的前程。他沒有辜負時代的期望,在家鄉的廣闊天地里發揮了自己的一技之長,受到了村中民眾的敬抑。1949年10月份以後,他先後當選為第一、二屆遵化縣各界人民代表會的常務委員,在第一、二屆遵化縣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遵化縣人民政府委員,並多次當選為遵化縣人民政府委員,並多次當選為出席縣和省的勞動模範。

1960年5月份,唐山市果園在遵化、薊縣、昌黎等地招收了一部分有果樹管理特長的人去唐山市果園經營果樹,年逾花甲的尹銘樞接到通知後,不顧離家路遠,年事已高,欣然前往,擔任了技術員。當時,國家十分困難,這些人員的特遇非常低薄,許多人時間不長就辭職回家了。而尹銘樞既不嫌工資少,也不向別人講家中生活如何困難,毫無怨言地留下了,勤勤懇懇地為國家發展林果生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去時,有的果樹已六、七年沒有見花掛果,由於他經心管理,他到那裡第二年就碩果纍纍了,尹銘樞眼見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結出的豐碩果實,內心感到無限欣慰。可是,正當他滿懷信心地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餘光餘熱的時候,史無前例的十年內亂開始了。陰霾肆虐,人妖顛倒,尹銘樞於1966年9月被唐山果園造反派戴上“大地主分子”的帽子,遣返回原籍蘆各寨村,身心遭受了極大摧殘,十年內亂結束後,黨和政府於1978年8月為他平反,落實政策,恢復了他的工資待遇,並補發了部分工資。1980年10月,因年老體弱,和老伴一起到兒子尹崇慶(在煤炭工業部煤炭科學研究所工作)家安度晚年。1983年11月18日,因身患重感冒醫治無效,不幸與世長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