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1995年7月畢業於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石油地質勘查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8年畢業於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煤田油氣地質與勘查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2年6月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系,獲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學位;
2002年8月-2004年8月,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博士後流動站、中石油中原油田博士後工作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11年7月-2012年7月,美國University of Texa at Austin訪問。
研究方向:油藏精細描述、油氣儲層地質學。
通訊地址:湖北省荊州市南環路1號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郵 編:434023
專業學術
2011-2012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訪問。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教研成果二等獎1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96篇(SCI收錄2篇,EI收錄6篇),國際會議交流論文7篇。2003年被評為河南省優秀博士後,2007年被評為荊州市十大傑出青年。
主要從事套用沉積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學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項3項,湖北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中石油重大專項1項,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項目4項,油田合作項目6項。參與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973子項1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項2項、油田合作項目10項。
主講油氣田地下地質學、石油地質學、儲層地質學、儲層地質與建模等課程。負責“油氣田地下地質學”校級精品課程建設,是國家精品課程"沉積岩石學"、國家優秀教學團隊“沉積岩石學國家級教學團隊”成員,湖北省精品課程“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課程組成員,國家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計畫課題組成員。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18名,在校碩士生16名。
代表性科研項目
1) 2008-2009,被動裂谷盆地沉積體系及與主動裂谷盆地比較(在研),國家石油重大專項子項目,負責人.
2) 2007-2009,三角洲儲層密井網地質知識庫建立及其套用(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
3) 2006-2008,基準面旋迴的理論解析與定量層序地層模型(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二負責人(2).
4) 2007-2009,躍進油區主力油藏地質建模與數值模擬方案研究(在研),中石油重大專項,負責人.
5) 2008-2009,黃河口地區淺水湖泊沉積體系研究(在研),中海油,負責人.
6) 2006-2007,普光氣田層序地層學研究及灘礁相儲層預測,中原油田,負責人.
7) 2005-2007,渤海海域上第三系沉積環境沉積體系與儲層特徵綜合研究,中海油,第二負責人(2).
8) 2005-2006,川西低效氣藏解剖及相對高滲層預測方法研究,973子項目,第二負責人(2).
9) 2002-2004,濮53塊流動單元建模技術研究及套用,中石化合作項目,第二負責人(2).
10) 2002-2005,馬海以東地區構造岩相及岩性油氣藏目標評價,青海油田合作項目,第二負責人(2).
11) 2002-2005,正弦曲線型地層基準面旋迴定量理論模型與層序模式,中石油創新基金項目,主要研究人員(2).
12) 2000-2002,濮城油田高解析度層序地層與儲層建築結構研究,中原油田合作項目,第二負責人(2).
13) 2005-2005,潿洲12-1油田沉積相和儲層精細描述研究,中海油合作項目,主要研究人員(4).
14) 1997-1998,儲層建築結構分析與流動單元研究,南陽油田,第二負責人(2)。
15) 1994-1996,儲層油砂體建築結構分析與控制剩餘油因素分析,南陽油田,主要研究人員(3).
專著
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在開發中的套用,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2007,第一作者
論文
1)基於流動單元的儲層評價及提高採收率研究,中國科學(D)輯,2008:38(增).
2)利用骨架砂體疊加圖進行儲層預測,石油學報,2008,29(6).
3)基準面旋迴格架內砂體開發回響,自然科學進展,2003:13(5).
4)濮城油田沙三中層序格架內儲層非均質性初探,石油學報,2003:24(5).
5)濮城油田沙三中6-10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研究,沉積學報,2003:21(4).
6)濮53塊流動單元評價,石油學報,2005,26(5).
7)濮53塊開發動態變化,中南大學學報,2006,37(增).
8)層序地層學在油田開發中的套用實踐,沉積學報,2005:23(4).
9)東營凹陷滑塌濁積岩沉積特徵及油氣藏勘探技術,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6:27(1).
10)低效氣藏成因層次剖析,天然氣工業,2007,27(3).
11)馬東地區地層圈閉成藏條件再認識,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08,30(3).
12)儲層結構控制下的開發回響特徵初探,地質科技情報,2006,25(3).
13)地質綜合法預測剩餘油,地球科學進展,2006,21(5).
14)雙河油田剩餘油分布地質綜合預測,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6,25(4).
15)複雜斷塊油田剩餘油分布預測,石油實驗地質,2004:26(3).
16)利用Surfer建立儲層地質模型,石油天然氣學報,2005:27(6).
17)地下儲層建築結構預測模型的建立,西安石油學院學報,2002:17(3).
18)依據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進行剩餘油分布預測,石油勘探與開發,2001:28(4).
19)馬廠油田儲層層次結構分析,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1:23(4).
20)建立儲層流動單元模型的新方法,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9:20(2).
21)雙河油田井下地質知識庫的建立,石油勘探與開發,1997:24(6).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月18日,“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及工業化套用”項目(長江大學為第7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我校尹太舉教授為主要完成人之一,排名第28位。作為項目參與者,尹太舉教授說:“大獎,源於團隊的努力,我為自己是長江大學地科學院的一員倍感自豪。”
據科技處介紹,該項目由中國石化牽頭開展研究,有10多家國有大型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攻關,主要是解決我國最大氣田之一普光氣田的開採難題。在近7年的技術攻關和工業化套用中,項目組攻克了少井高產高效開發及腐蝕防護、高含硫天然氣特大規模深度淨化、硫磺安全儲運、高含硫氣田安全控制四大世界級開採難題。
對於該項目中長江大學承擔的研究內容,尹太舉教授通俗地介紹:“主要做了三項工作,一是地質研究,何處含氣更高、品質更好;二是氣井測試技術研究,三是為氣田開發後的接替層位提供一個參考。”
“長江大學承擔的研究內容,除了校長張昌民教授領銜的剩餘資源研究組外,張春生教授、郭康良教授等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也離不開學校科技處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尹太舉將功勞歸功於大家,“學校有17名老師帶領20多個研究生參與了研究,因受名額限制,最終獲獎名單上的只有我一個人。”
據了解,長江大學2006年開始介入該項目研究。對整個研究過程,尹太舉記憶猶新:“研究之初,我們需要尋找儘量與地下岩石相配備的岩石露頭,這就需要在野外工作。2007年夏季,張昌民教授帶領我們一群人在四川、重慶野外工作了1個多月,常常被蚊蟲咬得‘遍體鱗傷’,幾乎每天工作都要超過10個小時。為了觀察岩心,2007年春節與龔福華副教授等老師帶領8名研究生遠赴雲南,在簡易的岩心庫中一蹲就是20多天,為研究收集了第一手的資料。”
“置身這一研究團隊,我感到很幸運,也因為科研成果的不斷面世深感欣慰。”尹太舉說,“作為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通過科學研究,緩解國家的‘油氣荒’,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作為一個青年科技工作者,尹太舉心中深藏著一個夢想: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為緩解國家的“油氣荒”, 他風雨兼程,一直不懈地努力著。
在上大學的時候,尹太舉就開始關注油藏精細描述和剩餘油分析的研究。18年的時間過去了,現在42歲的尹太舉早已褪去了當年的青澀,如今他堅毅的目光中更多的是飽含著對石油事業發展的美好憧憬。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尹太舉需要奔波在野外進行實地勘測考察,經常是風裡來雨里去,有時還會碰上極其惡劣的天氣。可一年年過去了,尹太舉毫無怨言地堅持了下來,因為他不是個輕易服輸的人。
在石油科學的研究歷程中,最令他自豪的是在石油領域研發的儲層結構分析法。該方法成為了南陽油田主導技術之一,並為南陽油田的開發創造了相當不錯的經濟效益。
尹太舉說:“該方法是與張昌民教授一起研究完成的,利用此技術部署的新井含水較一般井低50%,單井日產提高10噸以上。”目前,該方法已經廣泛套用於中原油田、江蘇油田、大慶油田等。
今年新年伊始,顧不上休息,尹太舉趕赴天津進行淺水三角洲沉積的研究,馬上還將奔赴海南參加國家重大專項的交流。“我將把全部的精力用於我國的石油開發事業,確保油氣的充分供給是我們石油人的不懈追求。”尹太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