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寒化

中醫理論術語,為傷寒少陰病的病理變化。指少陰心腎陽虛陰盛,從陰化寒的證候。主要發生於外感熱病後期的危重階段。主要症狀有精神萎靡,蜷臥惡寒,面色蒼白,脈細微或沉或數而無力,四肢不溫,甚至厥逆,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嚴重者冷汗如油,暈厥,呼吸困難,脈微欲絕。

概念

少陰心腎陽虛陰盛,從陰化寒的證候。

解讀

由於致病因素和體質的不同,少陰病有從陰化寒,從陽化熱兩類證型。其中少陰寒化證是少陰陽氣衰弱,病邪入內從陰化寒,陰寒獨盛,臨床以無熱惡寒,下利清谷,肢冷脈微為主要特點的證候,為少陰病比較多見的類型。

《傷寒論》對少陰化寒有較多的描述,如: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中醫套用

一、少陰化寒的病因病機

少陰寒化證的發生,一是心腎陽氣素虛,復感寒邪,邪氣直中少陰,內外合邪而發病;二是病在他經失治、誤治,損傷腎陽而轉屬少陰(其中太陽與少陰互為表里,故太陽病最易轉入少陰);三是長期喜食寒涼之品,脾胃虛寒,陰寒內結;四是環境因素及久居潮濕陰冷之地,冒濕等因,以致陽氣被扼,外無以溫煦,日久損及腎陽(由此可見,少陰寒化證的基本病機即陽氣虛衰,陰寒內盛。

少陰寒化證是感受寒邪,因正氣虛寒而由表入里,由陽證陷入陰證,嚴重損傷陽氣,特別是損傷心腎之陽所導致。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危重證候。表現為精神萎靡,蜷臥惡寒,面色蒼白,脈細微或沉或數而無力,四肢不溫,甚至厥逆,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嚴重者冷汗如油,暈厥,呼吸困難,脈微欲絕。

精神萎靡,惡寒蜷臥,是陽氣虛衰,心神不振。面色蒼白,四肢不溫是陽虛失於溫運。下利清谷,小便清長,是脾胃陽虛失於固攝。內無熱邪故無口渴;陽虛津不上承故有口渴的感覺,但只能少量熱飲。脈微細或沉或數而無力是陽氣不足,心陽不振,鼓動血行之力不足。至於冷汗,暈厥等危症則是亡陽氣脫之象。而之所以陽衰氣虛是由寒邪所致。

二、少陰化寒的治療方法

治療少陰寒化應以扶陽為要點,宜溫補法。

(一)少陰寒化的方劑治療

首選“四逆湯”,若有身體痛,骨節痛者可選方“附子湯”,以祛寒化濕。若有腹痛,小便不利,浮腫者可選“真武湯”,以培土利水,下利者可選“白通湯”。

1.四逆湯 《傷寒論》

組成:甘草、乾薑、附子。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嘔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脈微細。

2.附子湯 《傷寒論》

組成: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

功效:溫經助陽,祛寒化濕。

主治:寒濕內侵,身體骨節疼痛,惡寒肢冷,苔白滑,脈沉微。

3.真武湯 《傷寒論》

組成:茯苓、芍藥、白朮、生薑、附子。

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陽虛水泛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目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4.白通湯 《傷寒論》

組成:附子、乾薑、蔥白。

功效:破陰回陽,宣通上下。

主治:少陰病,手足厥逆,下利,脈微,面赤者。

(二)少陰寒化的針灸治療

治則:溫腎逐寒、回陽救逆,針灸並用,重灸,補法。

處方:太溪、復溜、腎俞、神門、命門、氣海、關元、三陰交等。

仲景《傷寒論》所謂少陰寒化證之辨證論治皆從基本病機入手,從遣藥組方體現其對少陰寒化證用溫法以扶陽抑陰的基本治則,但用藥宜遵從個人體質以及進行藥性分析,少陰寒化證亦是六經辨證中的一部分,不能因此凡見寒證皆用大劑溫熱藥,應根據具體病情斟酌。此外,溫熱藥物的,運用也要遵從法度,選藥有法,用量有度,不可過用濫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