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四首-王維

少年行四首-王維

少年行”是我國古代一個的詩詞題目,許多詩人如李白、王維、王昌齡、杜甫、杜牧等都曾寫過,“少年行”又是一種遊戲及樂曲的名稱。

作品原文

作品信息

名稱:少年行

作者:王維

朝代:唐朝

體裁:七言絕句

類型:記兵

原文:

其一主要寫的是“少年遊俠”。

新豐美酒斗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注釋:

新豐:古縣名,漢置,治所在今陝西省臨潼(tóng)縣東北。新豐鎮古時產美酒,謂之新豐酒。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錢(錢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形容酒的名貴。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後來成為容量單位。

1.

新豐:古縣名,漢置,治所在今陝西省臨潼(tóng)縣東北。新豐鎮古時產美酒,謂之新豐酒。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錢(錢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形容酒的名貴。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後來成為容量單位。

2.鹹陽:秦朝的都城,故址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長安。遊俠:遊歷四方的俠客。少:讀shǎo。

3.意氣:指兩人之間感情投合。系(xì)馬:拴馬。第三、四句寫遊俠少年因意氣相投而歡飲縱酒。

解說:

這首詩寫長安城裡遊俠少年意氣風發的風貌和豪邁氣概。《唐詩歸》引鍾云:“此‘意氣’二字虛用得妙。”《唐賢三昧集箋注》:“豪俠凌勵之氣,了不可折。”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古代少年俠客的日常生活,頌揚了他們的友情和豪爽氣概。

《少年行》是王維的七絕組詩,共四首。分詠長安少年遊俠高樓縱飲的豪情,報國從軍的壯懷,勇猛殺敵的氣概和功成無賞的遭遇。各首均可獨立,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好像人物故事銜接的四扇畫屏。

第一首寫少年遊俠的日常生活。要從日常生活的描寫中顯示出少年遊俠的精神風貌,選材頗費躊躇。詩人精心選擇了高樓縱飲這一典型場景。遊俠重意氣,重然諾,而這種性格又總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把飲酒的場景寫活,少年遊俠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

前兩句分寫“新豐美酒”與“鹹陽遊俠”。二者本不一定相關,這裡用對舉方式來寫,卻給人這樣的感覺:京華地區,著稱於世的人物雖多,卻只有少年遊俠堪稱人中之傑,新豐美酒堪稱酒中之冠。而這二者,又象“快馬須健兒,健兒須快馬”那樣,存在著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關係。新豐美酒,似乎天生就為少年遊俠增色而設;少年遊俠,沒有新豐美酒也顯不出他們的豪縱風流。第一句把酒寫得很足,第二句寫遊俠,只須從容承接,輕輕一點,少年們的豪縱不羈之氣、揮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見。同時,這兩句一張一弛的節奏、語調,還構成了一種特有的輕爽流利的風調,吟誦之餘,少年游浹顧盼自如、風流自賞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兩句寫了酒,也寫了少年遊俠,第三句“相逢意氣為君飲”把二者連結在一起。“意氣”包含的內容很豐富,輕生報國的壯烈情懷,重義疏財的俠義性格,豪縱不羈的氣質,使酒任性的作風,等等,都是俠少的共同特點,都可以包含在這似乎無所不包的“意氣”之中。而這一切,對俠少們來說,無須經過長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談數語,就可以彼此傾心,一見如故。這就是所謂“相逢意氣”。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為對方幹上一杯,所以說“為君飲”,這三個字宛然俠少聲口。不過是平常的相逢論交,在詩人筆下,被描繪得多么有聲有色,多么富於動作性、戲劇性!

“系馬高樓垂柳邊”,這是生動精采的一筆。本來就要借飲酒寫少年遊俠,上句又已點明“為君飲”,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寫宴飲場面。然而作者的筆卻只寫到酒樓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等情景統統留到幕後。這樣側面虛寫要比正面實寫宴飲場景有詩意得多,含蘊豐富得多。詩人的意圖,看來是要寫出一種俠少特有的富於詩意的生活情調、精神風貌,而這,不是靠描摹宴飲場面能達到的。虛處傳神,末句所用的正是這種藝術手法。這一句是由馬、高樓、垂柳組成的一幅畫面。馬是俠客不可分的伴侶,寫馬,正所以襯托俠少的英武豪邁。高樓則正是在繁華街市上那所備有新豐美酒的華美酒樓了。高樓旁的垂柳,則與之相映成趣。它點綴了酒樓風光,使之在華美、熱鬧中顯出雅致、飄逸,不流於市井的鄙俗。而這一切,又都是為了創造一種富於浪漫氣息的生活情調,為突出俠少的精神風貌服務。

同樣寫少年遊俠,高適的“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邯鄲少年行》),就顯然滲透了詩人自己沉淪不遇的深沉感慨,而王維筆下的少年遊俠,則具有相當濃厚的浪漫氣息和理想化色彩。但這種理想化並不給人任何虛假之感,關鍵就在於詩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人對這種生活的詩意感受。

其二

原文:

其二主要寫的是“投軍報國”。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注釋:

出身:出仕、出任。羽林郎:官名,漢代置禁衛騎兵營,名羽林騎,以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軍。唐代亦置左右羽林軍,為皇家禁軍的一種。

1.

出身:出仕、出任。羽林郎:官名,漢代置禁衛騎兵營,名羽林騎,以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軍。唐代亦置左右羽林軍,為皇家禁軍的一種。

2.驃騎:官名,即驃騎將軍。漁陽:地名,漢置漁陽郡,治所在漁陽縣(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又唐置漁陽縣(今天津市薊縣),本屬幽州,開元十八年改隸薊州,天寶元年又改薊州為漁陽郡,乾元元年復改為薊州。

3.孰知:即熟知、深知。此二句說這些遊俠少年明知不宜去邊庭受苦,卻情願赴死於邊庭,以求流芳百世。

解說:

這首詩寫少年們懷著為國犧牲的豪情壯志,從軍出征漁陽。他們蔑視困難,蔑視艱苦,也蔑視死亡,充滿了豪俠氣概和英雄主義精神。《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黃家鼎曰:“說得俠士壯懷,凜凜有生氣。”

詩中描寫一位英雄少年、慷慨從軍、大義報國、視死如歸、可歌可泣的形象。最後一句“縱死猶聞俠骨香”,生動的表現了英雄們不惜為國捐軀、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

其三

原文:

其三主要寫的是“崢嶸漸露”。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群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注釋:

擘:開弓。

雕弧:有雕飾彩繪的弓。

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五單于:《漢書·宣帝紀》:“匈奴虛閭權渠單于請求和親,病死,右賢王屠耆堂代立。骨肉大臣立虛閭權渠單于子為呼韓邪單于,擊殺屠耆堂。諸王並自立,分為五單于,更相攻擊,死者以萬數。”此處泛指敵人的許多首領。

1.

擘:開弓。

2.

雕弧:有雕飾彩繪的弓。

3.

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4.

五單于:《漢書·宣帝紀》:“匈奴虛閭權渠單于請求和親,病死,右賢王屠耆堂代立。骨肉大臣立虛閭權渠單于子為呼韓邪單于,擊殺屠耆堂。諸王並自立,分為五單于,更相攻擊,死者以萬數。”此處泛指敵人的許多首領。

解說:

這首詩寫少年們既有勇氣,又有技藝,出入敵軍如入無人之境。一個“偏”字,神氣活現地寫出了少年們因武藝高強而視戰鬥如遊戲,雖臨大敵,不僅毫不畏懼,而且瀟灑自如,揚威耀武。出生入死的戰場被詩人寫成了少年英雄們表演武藝的競技場,鐵血之戰竟然充滿了詩意的美感。《詩式》:“變化功夫全在第三句也。“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這句是說,一個人左右開弓,能拉開兩張雕弧,敵陣上縱有千重騎兵,在自己的眼裡也像是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這句是說,偏坐在金鞍上,我調準那白色羽毛的長箭,敵人紛紛落馬,竟射殺了五個單于!

賞析:

首句“一身能擘兩雕弧”,狀其射技超群。詩人攝取了少年的一個造型:英雄力大無比,技高絕倫,可左右開弓,兩手同時掰開兩張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虜騎千重只似無”,狀其臨陣膽氣。“虜騎千重”,少年英雄豪氣沖天,闖將過去,如入無人之境。這兩句內容上互為因果,一個氣貫鬥牛、武藝高強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第三句“偏坐金鞍調白羽”,摹其戰鬥風姿。詩人以“金鞍”為映襯,鏡頭對準“偏坐”這一姿勢,又以“調白羽”(箭在弦上)這一特寫鏡頭,突出了詩中主人公的雄姿英發。最後一句“紛紛射殺五單于”,繪其赫赫戰果。借五單于紛紛被射下馬鞍的畫面,再現少年英雄所向無敵,殺得匈奴潰不成軍的輝煌戰績。全詩藉助四幅有內在聯繫的畫面,分別從少年的“技”、“膽”、“姿”、“績”方面下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威風凜凜、馳騁沙場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構思巧妙,令人讚嘆不已。這首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武藝超群、剛猛頑強、勇於殺敵、戰功顯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顯然,在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了詩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其四

原文:

其四主要寫的是“拜將封侯”。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注釋:

真正的“漢家兒郎”本應如此:詩中的他們就像漢家少年的成長史,從一個意氣風發滿腔熱血的少年遊俠,成長為抗擊外族侵略的漢軍戰士,該詩成功塑造了一個武藝超群、剛猛頑強、勇於殺敵、戰功顯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他在戰爭中顯露頭角,最後立下赫赫戰功!功成名就,拜將封侯!

解說:

《少年行》組詩是對殺敵報國的少年英雄的讚美,也是詩人自己嚮往建功立業的英雄主義理想的表述。《少年行》四首表現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鮮明、筆墨酣暢。這部作品一般認為是王維早期所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