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四首·其二

《少年行四首·其二》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七言詩。這首詩是寫遊俠出征邊塞。詩里所說的“仕漢”、“驃騎”,都是借漢事喻唐。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於羽林郎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閒之輩可以入選。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首詞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十分有力度。

作品介紹

王維的這組《少年行》,從不同的側面對遊俠意氣進行了熱烈的禮讚,表現出盛唐時代特有的踔厲風發的精神面貌,表現當時社會遊俠少年的精神面貌、生活道路和成長過程。每一首都各自獨立,各盡其妙,又可以合而觀之,構成一組結構完整而嚴密的詩章。這組詩歌表現了王維早年詩歌創作的雄渾勁健的風格和浪漫氣息,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年輕時王維的政治抱負和理想。

原文

少年行四首·其二

作者:唐·王維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注釋

①羽林郎:官名,掌宿衛侍從,兩漢並屬光祿勛。

②驃騎:即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始置,以名將霍去病為之。漁陽:漢置漁陽郡,治所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③苦:全詩校:“一作死。”

④“縱死”句:張華《博陵王宮俠曲二首》其二:“生從命子游,死聞俠骨香。”

賞析

這首詩寫遊俠的出征邊塞。這首詩里所說的“仕漢”、“驃騎”,以及下面兩首詩里出現的“五單于”、“漢家君臣”等,都是借漢事喻唐,這在唐詩中幾乎是習聞熟見的慣例。這裡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於羽林郎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閒之輩可以入選。《後漢書·地理志》云:“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由此即可見一斑。驃騎指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曾多次統率大軍反擊匈奴侵擾,戰功顯赫。少年報國心切,一心想效功當世,一旦國家有事,便毫不猶豫地隨軍出征。邊關是遙遠荒寒的,沙場的搏殺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馬篇》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英雄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詩通篇是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客觀的描述和讚頌,這裡卻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而“孰”、“不”、“縱”、“猶”等虛詞的連用,又在接二連三的轉折中不斷加強語氣,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朱毅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種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不僅很有力度,而且進一步深化了遊俠“意氣”的內涵。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 jié) ,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