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漢語詞語]

少年[漢語詞語]
少年[漢語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稱青年男子。與老年相對。一般指十歲左右至十五六歲這一時期的孩子,相當於國中和高中教育階段。教過這一時期學生的老師和有這樣大孩子的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孩子一到了這個年齡階段,突然變得陌生了,不再是老師、媽媽身邊的“小毛頭”,而是表現出自信的“大人”了。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少年是指十歲左右至十五六歲這一時期的孩子,相當於國中和高中教育階段。教過這一時期學生的老師和有這樣大孩子的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孩子一到了這個年齡階段,突然變得陌生了,不再是老師、媽媽身邊的“小毛頭”,而是表現出自信的“大人”了。是的,這時青春正踏著歡快的腳步[1]也有人認為古代30多歲也算少年。
誤區:少女一詞引入後,社會並沒有出現對於同齡階段男性的稱呼,而少男一詞並沒有被人們廣泛使用,因此人們為了辨認,現少年一詞多用於同齡男性。

出處

1.不幾年。
後漢書·西南夷傳·滇》:“初到郡,米斛萬錢,漸以仁恩,少年間,米至數十雲。”李賢註:“少年,未多年也。”
2、古稱青年男子。與老年相對。
《韓非子·內儲說上》:“鄭少年相率為盜,處於雚澤。”三國魏曹植《送應氏》詩之一:“不見舊耆老,但覩新少年。”西晉陳壽《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漢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朱儁將兵討擊之。儁表請堅為佐軍司馬,鄉里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從。”唐高適《邯鄲少年行》:“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兩人都是出羣才學,英銳少年。”
3、今稱介於童年與青年之間的年紀以及這樣年紀的人。
謝覺哉《觀花小記》:“重慶市團委……贈送我們以少年工廠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詩選>自序二》:“從少年時代起,我從美術中尋求安慰。”
4、年輕,年輕時。
西漢劉向《列女傳·陳寡孝婦》:“母曰:‘吾憐汝少年早寡也。’”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公(袁可立)乃少年盛氣,以鋤奸為己任。”《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廉頗)復於馬上舞長戟數回,乃跳下馬,謂唐玖曰:‘某何如少年時?煩多多拜上趙王,尚欲以餘年報郊!’”柳杞《好年勝景》:鼓書。”
【詞條】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奉告那些懵懵未懂的青年一定要好好努力吧,將來的路還是很長的。
少年期是從童年期向青年期發展的過渡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轉變期。其主要特徵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獨立性和依賴性、衝動性和自覺性等交錯發展著,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會化方面都有巨大的變化。從少年期開始,是一個人的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促進兒童“文明化,成為社會的個體”的時期。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所以,教師、家長必須深入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因勢利導地加強教育,促進他們的心理順利發展

心理特點

少年的心理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我評價能力基本成熟
所謂自我意識,是指少年對人生、對自己逐漸形成一定型式的自我價值觀和自我認識能力,不斷探求人生道路和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自我評價的能力上。人從出生到少年期,自我評價能力經過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過程。少年總是在有意無意中思索著“我是什麼”及“別人怎樣看待我”這些問題,他開始從對照別人,對比別人以及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從這時起,他要了解自己,開始“想到自己”,真正發現自己。
少年在評價自我的時候,往往出現兩種心理狀態。一方面,如果在評價自我的時候,他們不斷受到外界環境的稱讚,而從不被輕視或攻擊,這時如果再沒有成人的指點,他們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滿足虛榮,經不起一點失敗的狀態。另一方面,如果在評價自我的時候,他們不斷受到外界的冷遇,失敗總纏繞著他們,那么,他們就會產生另一種傾向,即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並不斷尋找種種客觀理由來解釋自己的失敗,以彌補內心的不平衡。正確地評價自我,是需要他人助一臂之力的。以上兩種心理狀態,需要老師與家長給予注意和關心,並給他們創造一些適當的外部環境,使他們改變對自己的不正確評價。
二、產生“成人感”
少年身體的迅速發展,使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於是便出現心理發展第二時期的一些特點,具體表現為:企圖要求擺脫父母和教師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認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師家長平等對待,尤其要求老師父母理解他們;具有較強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種“獨立人格”。少年的成人感不是壞事,而是向成年人社會過渡的必要準備。
面對這樣的少年,教師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不能再用對待國小生那樣的監護、管束、懲罰等方式,那樣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少年對於過去的“聽話”的道德要求十分反感,他們要求獨立和受到尊重。老師家長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點,正確引導他們,促進他們發展自尊心和獨立性,指導他們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承擔部分力所能及的社會義務和家務勞動,以充分發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人生與宇宙奧秘的求知慾。
三、思維能力明顯發展
少年處在思維能力由具體向抽象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他們的思維能力向深化和擴展方向發展,思維敏捷,靈活活躍,接受新事物和操作能力很強,因而是學習知識技能,接受新事物,從事腦力活動的“黃金時期”。但是,少年缺乏鑑別事物的能力,學習從興趣出發,難以恆定持久,經常轉變學習目標和人生看法,思維尚未定型,不知珍惜自己的黃金年華。所以,老師和家長要時常告誡他們:“莫讓青春付水流”。
四、情感豐富,強烈,易衝動,不穩定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是客觀事物刺激的反映。少年隨著腦神經興奮和抑制的強化以及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的增多,脫離童年期幼稚型情感,逐漸從低級性的單純天真的情感活動向高級社會性情感發展,表現為具有一定群體感,道德感,美感,社會責任感,嚮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這是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心理基礎。
但少年情感常表現不穩定,欠成熟,容易波動失控。如果遇到不滿和矛盾時,容易激動,暴怒,呈現激情狀態。男生比女生明顯,少數人可導致反社會言行,這是特別應該注意予以正確引導的。
五、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少年思維能力在增強,實踐範圍在擴大,要求用自己的內心去體驗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擺脫父母的羈絆而獨立自主地生活。他們對老師家長的話,不僅不太聽得進去,有時會提出批評意見,甚至有意無意地頂撞老師父母,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以及矛盾衝突也就因此而起。然而,少年畢竟不是成人,他們在心理上有的時候仍然擺脫不了孩子習慣的幼稚行為,有好多地方仍然要依賴父母和老師。因此,老師和家長應充分認識少年期的矛盾情況,既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在安排各項活動時不包辦代替,又要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防止他們因貪玩或醉心於某種活動而耽誤學習或誤入歧途。
六、閉鎖性與渴求理解相矛盾
少年不再像以前那樣無憂無慮,坦率純真。他們感到自己是成人了,要表現出一種自尊,對很多問題不再像兒童那樣無所顧忌地刨根問底;他們有話不想對人說,把話埋在心底里,他們有了自己的秘密,開始鎖上自己的抽屜,日記不再是練習寫作,可以隨便公之於眾。一句話,他們希望有片屬於自己的空間。少年心理的閉鎖性特點,使他們不願吐露真情,但不等於他們真正不願別人了解自己。他們在封閉自己的同時,又如饑似渴地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特別是老師和父母這些生活中最接近的人的理解。針對少年的這一心理特點,老師和父母就應該以朋友的身份關心他們,在他們苦惱時,給予安慰,在他們矛盾時,給予指導,在他們困難時,給予幫助,使他們感到彼此心靈相通。這樣,兩代人之間也就不存在“代溝”了。
七、性意識開始萌芽
隨著第二性徵出現,少男少女開始產生懷春心理,注意和喜歡接近異性,有較強的性意識和性衝動。教育引導不當,可導致心理變態或性罪錯行為。此期,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加強對少年的生理心理衛生教育,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讓少男少女之間朦朧的愛意識來得太早。
總之,少年期變化之大,矛盾之多,是人的一生中其他時期不可比擬的,學校、家庭和社會都需要研究和掌握少年期的心理特點,堅持正確引導和尊重少年,使他們朝著健康的方向順利渡過這一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