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家峪村

小陳家峪村隸屬高新技術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坐落在三番嶺東南面,汶河北岸,小陳家峪村東鄰中陳家峪,西接西陳家峪,南連汶陽,北是博萊高速路。現有耕地267畝,99戶人家,共312口人。

歷史沿革

據村碑記載,小陳家峪村由清朝末年從西陳家峪村遷此建村,因村小,鄰村多以陳家峪取名,以村名村,故名小陳家峪。
小陳家峪建村已有百年,建村初只有許姓,其間李姓遷聚。現在許姓占80%以上。族姓之間不分眾寡,都能團結互助,和睦相處。
據史志記載,小陳家峪村1941年春至1942年冬劃歸鵬山區;1942年至1946年為礦山區;1946年9月至1950年5月劃歸汶陽區;1950年5月至1958年5月又屬礦山區;1958年劃歸孝義鄉;1959年又劃歸礦山人民公社;1982年劃歸城關鎮;1985年至今屬鳳城街道辦事處。
小陳家峪村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一條小河從村子南面蜿蜒西去,夏日雨水大作時,河水滾滾,很有氣勢。村西有一條10米寬的柏油馬路,北連萊蕪開發區,南接鋼城區顏莊鎮,給這個小村莊增添了幾分生機和活力。
小陳家峪村,出現過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許士范、許恆久、許登祥等,他們為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者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他們是小陳家峪村的榮耀,激勵著後人披荊斬棘,奮鬥不息。
1954年冬,12戶村民自願成立農業合作社,按“地四勞六”分配;1956年全村進入高級農業合作社,實行“人七勞三”、困難戶加補助的分配原則。1960年至1962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書記許珍祥立足本村實際辦起了粉坊,加工地瓜粉皮,兼養豬,收入十分可觀,到年終時,家家戶戶還可以分些豬肉。
1972年,小陳家峪村開始農業學大寨,土地深翻整平,到了1975年掀起高潮。“水利是農業的命脈”。1976年,小陳家峪村建起了第一座揚水站,解決了部分土地的澆水問題。1969年,拆除揚水站,開始打井,到現在為止已打了3眼大口井,並通過地下管道,使所有土地都成為水澆田。
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人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劃出部分土地作為經濟田,當年人均增收千元以上,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小陳家峪人歷來重視文化教育,提倡以文育人,曾先後出現過許多文人。早在解放以前,村里就設有國小,集結了鄰近若干個村的兒童,由許恩祿、許恩連等人任教。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小陳家峪村考人大中專的有26名。
1985年建成燒制紅磚的大型輪窯一處,至今從未間斷過。小陳家峪的紅磚運往萊蕪經濟開發區及農村各地,供不應求,深受廣大用戶喜愛。這座磚廠若干年來為集體增加了收入,也為農戶安排了不少勞動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小陳家峪村人經濟意識越來越強,耕作之餘多從事室內裝修、個體運輸、房屋建築等項目,村民收入不斷提高,開始由小康生活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步。
小陳家峪村從1989年開始村莊規劃,村北新蓋的房屋完全按要求建設,並以此為準拆舊建新。現在新村已形成規模。

人文自然

村中有一座許家廟,建於清朝末年,是一座十分别致的建築物,石雕木刻,四梁八柱,體現了古典建築風格。,1926年開始,這裡是合辦國小,收納了南北姜莊、四個陳家峪和汶陽的兒童,到1953年成為村辦國小,直至1979年開始逐步合班並校,1992年改為大隊辦公室。
小陳家峪村的東北面,有一座許家林,曾經安葬過國老許汝盛,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已將碑文全部毀掉。據許氏家族族譜記載:“六世祖汝盛;會擢甲科登仕,嘉言懿行,彪炳史冊。”相傳他在京里為官時,皇帝與娘娘下棋,有一顆棋子落到地上,剛好落到娘娘腳旁。為了不引起事非,許老只好用嘴含起,皇帝問起原因,許老笑而不語。後來,許老辭官還鄉,讓手下人裝上了幾船磚頭瓦片,護送回家。官府得知訊息後派人追查,當弄明真相時,皇帝感動不已,賜給了許多銀兩。許老還鄉,便出資興建許家家廟。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許登祥 許恆久 許士范
二、歷任村支書
1949年-1957年 李夫政
1957年-1970年 許珍祥
1970年-1995年 許恆文
1995年-1998年 許茂斌
1998年-2001年 許茂法
2001年一   許學宗
三、歷任村主任
1949年-1957年 許士秀
1957年-1970年 許士矩
1970年-1995年 許茂斌
1995年-1999年 李連篤
1999 年-2001年許學宗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許華祥 衡陽礦院黨委書記
許子明 曾任溫州地委書記、金華地委書記
許士范 曾任黃縣縣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李武篤 萊蕪十七中高級教師
李明篤 萊蕪市顏莊教委主任中高級
許恆才 萊蕪市鳳城街道辦教委高級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