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肉介紹
小蘇肉是蘇軾(即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字子由)發明的。因為蘇轍在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和北宋的“三蘇”( 蘇洵、蘇軾、蘇轍)中被稱為“小蘇”,故有此名。
話說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七月,蘇軾攜全家乘船出京(今河南開封),到陳州(今河南淮陽),與弟弟蘇轍一家相聚,70多天后的九月初,兄弟二人離陳赴潁州(今安徽阜陽),一同看望致仕(退休)居潁的恩師歐陽修。歐陽修是蘇軾、蘇轍的恩師,他的第三個兒子與蘇軾還是兒女親家,兩家關係非同一般。所以蘇軾弟兄二人也不見外,在潁州一住就是20多天。當時的潁州,是呂公著任知州,還有許多著名的文人匯集在這裡。所以蘇軾兄弟除了在潁州西湖遊玩,吟詩作賦,以文會友以外,有時間就研究烹飪藝術。
在中國歷史上,蘇東坡是文學家中著名的烹飪高手,他的拿手好菜就是非常有名、流傳千古的“東坡肉”和“東坡肘子”。東坡肉是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時發明的。黃州豬多肉賤,窮人吃得起,但不會做。東坡教當地百姓把肉略作加工入味,小火慢燉兩三個時辰後食用(東坡肘子製法略同),肉酥味厚,在難得動物性脂肪的古代,的確是上好的美味。但是,黃州的豬大都是散養的,脂肪不多,適於這樣製作;而潁州人口眾多,餵豬不能散養,多用糧食、圈養,脂肪堆積特厚,所以雖然同樣做法,潁州的豬肉就顯得過於肥膩。再加上歐陽修自青年時代就患有消渴(糖尿病),對於油膩的東西不感興趣,如果天天吃東坡肉、東坡肘子,再好的味道也不能容納,慢慢的就不肯下箸了。而蘇轍雖與哥哥最親,文章志趣都非常一致,唯獨飲食口味上與哥哥迥異其趣,對東坡肉之類濃香重味的菜餚也是敬而遠之,每次吃起來也都是點到為止。
蘇轍理解老師的心情,他也想和哥哥一樣,為恩師做幾個好菜。但潁州這裡雖然魚、蟹都極其肥美便宜(歐陽修的詩文中多次提到),但無法做出味道醇厚的菜餚。偏巧那一天爺兒仨酒興上來,廚房裡卻只有一塊五花肉,再按蘇東坡的烹飪方法一是來不及,二是大家也都吃膩了。於是蘇轍靈機一動,說:“我給恩師做一個別致的菜吧。”於是他把這塊五花肉切成片兒,用鹽稍醃,然後拌上小麥面,揉勻,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於是,一大盤香噴噴的油炸肉上了桌。歐陽修、蘇軾一嘗,哎呀,又香又酥,味道好極了!於是大家風捲殘雲般把炸肉吃了個精光,一點都沒有剩下。東坡說:“想不到子由還有這一手!這道美味,也該有個名字才是。”蘇轍謙遜地說:“那就請恩師賜個名吧!”歐陽修略一思索,微笑道:“這個菜又香又酥,你又姓蘇,難得尊姓與這菜的口味如此吻合,既然當代文人都稱你為‘小蘇’,乾脆,咱們就叫他‘小蘇肉’吧!”蘇軾兄弟一聽,拍案叫絕!蘇轍連忙謝過歐公。從此“小蘇肉”伴隨著歐公賜的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因為小蘇肉是在潁州(阜陽)發明的,所以,阜陽人(包括周邊各縣)幾乎家家都會做這道菜,歷經近千年而不衰。而在蘇轍沒有去過的地方,有的人連小蘇肉這個名字都不知道,更不要說會做了。
後來,蘇轍到過許多地方任職,都把小蘇肉的製法帶到當地。由於他在現在的河南省任職時間較多,尤其在京師(開封)任職時間最長,並且退休後定居在許州(今河南許昌),所以今豫東一帶也都普遍會製作小蘇肉。再後來,北宋滅亡,宋皇室偏安於杭州,許多達官貴族、皇室裔胄隨之南遷,又把小蘇肉的製法傳到了江浙一帶。
小蘇肉既可以現炸現吃,也可以燴湯、作火鍋主料。浙江人還發明了蒸製的吃法,就是把炸好的小蘇肉加上冬筍、黃花等山珍略炒,兌少許水燒開,盛放碗中,隔水蒸透,即可食用。這種做法使素菜有了肉味,卻一點也不膩人,還有一點爽滑的感覺,十分鮮香可口。
當然,蘇轍的主要精力和貢獻在文學方面,不在烹飪上,他也不會把發明小蘇肉作為自己的功勞。但是,歷史並沒有忘記這位烹飪高手,所以至今在飲食業界,無論知不知道這個故事,人們在寫這道菜名的時候,都會寫成“小酥肉”,而不是寫成“小蘇肉”。
小蘇肉做法
1.豬肉洗淨後切成3厘米大小的片,肉片的厚度不要超過1厘米,放入鹽5克,用手抓勻,醃製10分鐘。雞蛋放入碗中打散;
2.油鍋用中火加熱到4成熱,將切好的豬肉放入到雞蛋液體中,使其均勻的裹上一層雞蛋液;
3.然後將裹好的豬肉依次放入油鍋中,保持中小火,慢慢炸至表面變黃然後撈出;
4.直到所有肉都炸好後,用大火再次加熱鍋中的油,直到7成熱,鍋開始有油煙升起後,放入之前炸好的酥肉,復炸一次,看到表面變得焦黃即可撈出;
5.鍋中不需要加油,放入炸好的酥肉,依次放入蔥、姜、八角、桂皮、醬油、白糖、鹽,加入高湯(或者清水),沒過肉的1/2處即可,大火將湯汁燒開後,加蓋用中小火慢慢燉半小時,直到酥肉軟爛,湯汁變濃即可,出鍋後可以撒上適量白鬍椒和香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