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蒜村是小蒜鎮政府所在地,村黨支部書記周玉平說:“這地方說是個鎮,過去連其他縣的一個村都不如,到處都是破窯洞。”他指了指身後新建成的兩層排樓,“你看現在,兩年時間就建成一個像樣的小城鎮了!”2004年以來,縣裡整合各類支農資金527.5萬元,先後從山莊窩鋪向小蒜村移來300多村民,新建住房近1萬平方米,完成0.5公里的主街道硬化,投資1萬元新建衛生院一所,投資15萬元解決了近千名居民的飲水問題。記者看到,鎮中心文化室、衛生計生室和街心大舞台等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風格現代的多層建築使小城鎮煥發出新的光彩。更讓人驚喜的是,已經有一些外地客商來此落戶。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使農民的生活檔次明顯提高,他們開始更多地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教鵬焉新村國小目前已經吸收本村和周邊鄉村的280多名學生,13名教師不再進行複式教育,教學質量大大提升,今年的升學考試學校平均分已經在全縣排名第二。
靈泉鎮馬村被稱為全縣整合扶貧移民工程的“明珠”。記者看到,沿路新建的二層小樓整齊氣派,64戶經濟實力較強的農民在此開起了門市,樓上住人、樓下經商。其餘經濟實力一般的村民,也住進了離公路不遠的新房。這個村新建的衛生院購回了X光透視機等醫療設施,村民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早發現。
配套項目
工程的實施,則為農民民眾增加收入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馬村建起一座磚廠和存欄120頭種豬的養殖場,磚廠解決了本村80多名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養殖場則帶動了十幾戶村民發展養殖業。全村1100口人中,有三分之一的勞力在外務工,村里相應地成立了農民工工會,培養出7名廚師、設備操作員等技術型農民,如今馬村的勞務輸出已經成為石樓及周邊縣市叫響的品牌。據統計,從2004年初到2006年底,全縣共整合各類資金1.61億元,鋪開了19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其中整合農業支出、水利支出、扶貧開發資金、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農村衛生支出等部門資金6496萬元。省、市扶貧隊及駐縣條管單位也在各示範點鋪開了總投資達3302萬元的項目工程,有效拉動了全縣小城鎮和新農村的建設步伐。目前這些點基本建成了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產業配套、生態良好的示範村。
搬出大山建新村,從此走上富裕路。這種變化和前景讓全縣民眾生產積極性高漲,精神面貌大大改觀。縣委、縣政府乘勢教育村民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並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構建鄉風文明的新風氣。
民眾滿意是最好的評判。記者在石樓採訪期間,幾乎所有的採訪對象都在為政府的決策叫好。就在審計署太原特派辦2007年7月6日簽發的第52期“審計簡報”上,記者看到這樣一段話:“我辦在對山西省中央轉移支付支農資金專項審計調查時發現,2004年以來,山西省石樓縣立足縣情,從扶貧移民項目入手,統籌規劃,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力度,……通過整合資金取得明顯成效,深受廣大民眾的認可擁護,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山西省石樓縣整合財政支農資金的好做法值得借鑑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