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葉及嫩枝。
性味
味辛、苦,性微溫。
功效
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
用於咳嗽,氣喘,痰多。
相關配伍
治老年慢性氣管炎:小葉枇杷12g,蒲公英9g,黃芪9g,紅花15g。水煎服,每日3次,飯後30min溫服。(《防止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用植物資料》)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每次1-5g。
採集加工
6-8月采其葉及嫩枝,將枝除去粗皮切段,切段的枝和葉分別用紙遮蓋曬乾。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1.5(-2)米,直立。枝條粗壯而堅挺,幼時密生鱗片或疏柔毛;葉芽鱗早落。葉芳香,革質,卵狀橢圓形、寬橢圓形至卵形,長(1.5-)2-3.5(-4.7)厘米,寬1-1.8(-2.3)厘米,頂端圓鈍具小突尖頭,基部圓或稍截形,上面藍綠色,無光澤,疏被鱗片或無,下面黃褐色或灰褐色,被密而重疊成層的暗褐色和帶紅棕色的鱗片;葉柄長2-4(-5)毫米,被疏鱗片,上面有溝槽並被白色柔毛。花序頭狀頂生,有花10-20朵,花密集,花芽鱗在花期宿存;花梗短,長1-2毫米,常無鱗片及毛;花萼發達,長3-4(-4.5)毫米,淡黃紅色或淡綠色,裂片長圓狀倒卵形或橢圓狀卵形,外面無鱗片,邊緣蝕痕狀,具少數鱗片或睫毛;花冠狹筒狀漏斗形,長1-1.4厘米,淡黃綠或綠白色,罕粉色,有濃烈的芳香,外面無鱗片,或稍有微毛,花管長5-11毫米,內面特別在喉部密被髯毛,裂片開展,長1.5-3毫米,遠較花管短,長約為管長的1/4;雄蕊5,內藏於花冠;子房長約1-2毫米,5室,被鱗片,花柱短,約與子房等長,光滑。蒴果卵形,長3-4.5毫米,具鱗片,被包於宿萼內。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0-4200m的高山灌叢或雜木林中。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北部、西藏。
藥材性狀
葉片多反卷,完整者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長2-3cm,寬1.5-2cm,先端尖或稍鈍,基部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密生棕色腺鱗,主脈於下面突起,側脈4-6對。葉柄長3-5mm,疏被腺鱗。革質。氣香而特異,味辛、苦。以葉片完整、色暗綠者為佳。
相關論述
1、《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鎮咳,祛痰,平喘。套用(於)老年性、單純性支氣管炎。”
2、《青藏高原藥物圖鑑》:“清熱消炎,止咳平喘,健胃散腫,強身抗老。治肺病,喉炎,水土不服所致氣喘,尿道炎,消化不良,胃下垂,胃擴張,胃癌,肝癌,肝脾腫大,水腫;亦外用消炎散腫。”
藥理作用
1、祛痰、平喘、鎮咳作用;
2、對離體平滑肌的作用:對氣管平滑肌有輕度鬆弛作用,並能延緩和減弱組胺所致氣管平滑肌的痙攣;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減弱小鼠的自發活動;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所致小鼠的睡眠時間;
4、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可明顯抑制大鼠離體灌流心臟的心率,減弱心肌收縮幅度,增加冠脈流量;
5、其他作用:能顯著提高急性減壓缺氧狀況下的平均生存時間;
6、抗菌、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