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靈[鳥類]

小百靈[鳥類]
小百靈[鳥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百靈鳥是草原的代表性鳥類,屬於小型鳴禽,往往邊飛邊鳴,由於飛得很高,人們往往只聞其聲,不見其蹤。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常常此起彼伏地演奏著連音樂家都難以譜成的美妙樂曲,那就是百靈鳥兒們高唱的情歌。由於叫聲清脆,“小百靈”也成為聲音甜美好聽的代名詞。

百靈特徵

繁殖方式

5—6月間產卵,卵白色或黃白色,表面光滑具褐色細斑。

分布習性

棲息於廣闊草原上,高飛時直衝入雲,如雲雀一般,在地面亦善賓士,常站高土崗或沙丘上鳴囀不休,在陽光充足的正午,則邊砂浴邊鳴叫。冬季天氣酷冷時,常大群短距離南遷至河北省北部。巢由草根、細莖等盤成,常在地面凹處或草叢間,表面多有雜草掩蔽。

形態特徵

長約19厘米。上體粟褐,下體白色,頭和尾基部呈栗色,翅黑而具白斑,胸部具不連貫的黑色橫帶。

食 性 食物主要是雜草和其他野生植物的種子,兼食部分昆蟲,象蝗蟲、蚱蜢等。

叫聲

小百靈[鳥類] 小百靈[鳥類]

百靈的“叫口”,我國講究“十三套”,即會學十三種鳥、獸、蟲鳴叫的聲音。但這“十三套”的內容、先後排列卻因地而異。南方籠養百靈允許有畫眉的叫口,而在北方卻忌諱。北方籠養百靈的基本叫口要有紅(沼澤山雀)的鳴叫聲,南方則不要求。北方的所謂“十三套百靈”,一般是麻雀叫開頭,母雞嘎蛋、貓叫、砂燕或雨燕、犬吠、喜鵲(灰喜鵲或喜鵲)、紅、油胡蘆(一種大型蟋蟀)、鳶嘯鳴、小車軸聲、水梢鈴響、大葦鶯,虎伯勞結尾。

餵養方式

百靈科的鳥都棲居草原和沙漠等開闊地,常在沙丘、土崗或者空中鳴囀這就需用專制的百靈籠。籠的大小,籠條間距應依據鳥體的大小而調整。另外,需有布制籠套。幼鳥需人工填喂,把綠豆面或豌豆面、熟雞蛋(或鴨蛋)黃、玉米面三者以5:3:2的比例搓勻,加水和成麵團,用手捻成兩頭尖的長條,拔弄鳥嘴或以聲音引誘鳥張嘴,沾水填入。幼鳥數量多時,一定要逐個填喂,以免有的幼鳥吃不上食。每天填餵5—8次,不給水也不餵菜,待鳥能自己啄食後,把拌好的飼料放軟食抹內任其啄食,仍不給水,但可餵切碎的馬齒莧菜。當體型、羽色近似成鳥時(第二次幼羽齊),方可餵給乾飼料和飲水。幼百靈的飼料因地而異,有加花生米粉的、有餵雞用混合粉料搓雞蛋的,也有的純餵蝗蟲、蚱蜢。百靈成鳥飼料各地不同,有的餵谷、黍、蘇子或苧麻等的種子,有的餵雞用混合粉料搓熟雞蛋。從營養、衛生、節約考慮,餵補充“添加劑”的雞蛋小米較好,(換羽期)再經常餵些麵粉蟲、蝗蟲、蚱蜢、葉菜等就能養得很好。食水罐宜深不宜大,多為半圓柱或倒稜錐形。平的一面緊貼籠的底圈,隔1—2日添換一次食水。籠底砂土要細勻,保持清潔、乾燥,每周清換1—2次(夏季),平時可用鐵絲或竹棍將糞便夾出。一般不用罩籠套,但在溜鳥時或讓它學別的鳥鳴叫時需要罩上。為使百靈鳥晚上燈下鳴叫,白天應罩上。夏季南方蚊蟲多,夜間也須罩上,以防蚊叮。為了馴熟,昆蟲幼蟲、蝗蟲、蚱蜢等動物性餌料套用手拿著餵。為培養鳥兒上台歌唱的習慣,可在鳴台外邊圍一硬紙殼圈,稍高於籠的底圈,並常用夾糞棍捅其腳讓它上台,或者常在鳴台上餵“活食”。培養百靈鳥鳴叫是很費功夫的。幼鳥絨羽一掉完。雄鳥喉部就常鼓動,發出細小的滴咕聲。(俗稱“拉鎖”)。此時就該讓它學叫。用馴成功的老鳥“帶”最省事,也可到自然界去“呷”或請“教師鳥”。有的用放錄音的方法,但有時聲音失真,還須到野外或由其他鳥矯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