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男孩(Little Bo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首枚核子彈的名稱。1945年8月6日由保羅·提貝茲(Paul Tibbets)駕駛的B-29超級空中保壘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在廣島上空三萬一千英呎(9000米)投下。
特徵

小男孩這種設計的核武器在使用前並未進行過實際試驗。美國於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沙漠試爆的第一枚核子彈是以鈽為原料。當時美國的濃縮鈾只足以製造一枚鈾核彈,而且已有使用受控制的鈾核反應堆的經驗,對這種鈾-235的核反應已有相當認識。因此認為可以毋需浪費珍貴的鈾進行實彈試驗。
小男孩採用的引爆設計因為存在頗大的危險性,所以之後只在試驗武器上出現,而再沒有在其他武器上使用。如果運載小男孩的飛機墮毀,彈內的的鈾塊可能被撞擊會擠在一起,到達臨界質量後或會釋放大量幅射,甚至可能全面爆炸。若果飛機掉進水中,炸彈入水後亦很可能會起爆。
有人猜測小男孩的鈾部分可能是由德國提煉的。德國投降時,德國海軍的U-234潛艇正在運送各種新武器技術及鈾原料前往日本。在接到德國無條例投降的訊息後,U-234連同艦上貨物向美軍投降,而兩名本來隨艦的日本軍官則在艦上自殺。據聞艦上的鈾原料後來被美國用在曼哈頓計畫當中。
結構
核子彈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統、高能炸藥、反射層、由核裝料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彈殼等部件組成。引爆控制系統用來起爆高能炸藥;高能炸藥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部件的能源;反射層由鈹或鈾-238構成。鈾-238不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較大,可以減緩核裝料在釋放能量過程中的膨脹,使鏈式反應維持較長的時間,從而能提高核子彈的爆炸威力。核裝料主要是鈾-235或鈽-239。各國情況:為了觸發鏈式反應,必須有中子源提供“點火”中子。核爆炸裝置的中子源可採用:氘氚反應中子源、釙-210-鈹源、鈽-238核子彈爆炸鈹源和鐦-252自發裂變源等。核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以及各種核反應產生的中子、γ射線和裂變碎片,最終形成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衝等殺傷破壞因素,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
傷亡人數
大多數的估計認為在廣島約有7萬人立即因核爆而炸死。到1945年年底,據估計因燒傷,輻射和相關疾病的影響的死亡人數,約從9萬到14萬。還有估計到1950年止,由於癌症和其他的長期併發症,共有20萬人死亡。
爆心500米以內的被害者,有90%以上的人當場死亡或當日死亡。500米到1000米以內的被害者,超過60%-70%的人當場死亡或當日死亡。暫時生存下來的人,有50%的人在6天內死亡;過了6天,又有25%的人死亡。
直到1945年11月,爆心500米以內的人98%-99%已經死亡;500米到1000米範圍內,90%的人已經死亡。從1945年8月到12月,總共有9-12萬人死亡。
約七萬人直接死於小男孩的原爆,大約相同的人受傷,隨後再有大量的人死於核子塵埃放射引起的癌症。懷孕的母親亦因為輻射而出現流產,部分初生嬰兒畸形發育。據統計,截止到1999年,死於小男孩核子彈的人數已上升至20萬。目前廣島市依然將相生橋附近的地區列為放射污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