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
“小男孩”(Little Bo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首枚核子彈的名稱。1945年8月6日由保羅·提貝茲(Paul Tibbets)駕駛的B-29超級空中保壘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在廣島上空三萬一千英呎(9000米)投下。在日本當地時間早上八時十五分,在1,800呎(550米)高度爆炸。
「小男孩」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使用的核武器。另一枚人類使用的核武為投擲在長崎的鈽核子彈胖子。
「小男孩」長10 英呎(3米),寬28英吋 (71厘米),重8900磅(4000公斤)。使用鎗式設計,將一塊低於臨界質量的鈾-235以炸藥射向三個同樣處於低臨界的環形鈾-235,造成整塊超臨界質量的鈾,引發核子連鎖反應。小男孩裝有60 公斤的鈾-235,當中只有約一公斤在爆炸中進行了核裂變,釋放的能量約相等於一萬三千公噸的 TNT烈性炸藥,即大概為5.5 x 1013 焦耳。約七萬人直接死於小男孩的原爆,大約相同的人受傷。隨後再有大量的人死於核子塵埃放射引起的癌症。懷孕的母親亦因為放射而出現流產,部分初生嬰兒畸形發育。據統計,截止到1999年,死於小男孩核子彈的人數已上升至20萬。目前廣島市依然將相生橋附近的地區列爲放射污染區。
小男孩這種設計的核武器在使用前並未進行過實際試驗。美國於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沙漠試爆的第一枚核子彈是以鈽為原料。當時美國的濃縮鈾只足以製造一枚鈾核彈,而且已有使用受控制的鈾核反應堆的經驗,對這種鈾-235的核反應已有相當認識。因此認為可以毋需浪費珍貴的鈾進行實彈試驗。
小男孩採用的引爆設計因為存在頗大的危險性,所以之後只在試驗武器上出現,而再沒有在其他武器上使用。如果運載小男孩的飛機墮毀,彈內的的鈾塊可能被撞擊會擠在一起,到達臨界質量後或會釋放大量幅射,甚至可能全面爆炸。若果飛機掉進水中,炸彈入水後亦很可能會起爆。
有人猜測小男孩的鈾部分可能是由德國提煉的。德國投降時,德國海軍的U-234潛艇正在運送各種新武器技術及鈾原料前往日本。在接到德國無條例投降的訊息後,U-234連同艦上貨物向美軍投降,而兩名本來隨艦的日本軍官則在艦上自殺。據聞艦上的鈾原料後來被美國用在曼哈頓計畫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