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喬伊•亞當遜(1911~1980)奧地利女生物學家。出生於維也納。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她心地善良、純樸,且多才多藝。成年以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酷愛旅行。在野外考察和週遊世界中度過了自己的大半生。1937年開始,她離群索居到肯亞奈瓦沙湖畔,進行了多年的幾乎是單槍匹馬的對獅子、獵豹等野生動物的研究,完成了對母獅由野到馴和馴到野的開創性實驗。同時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了《野生的愛爾莎》和《我的朋友——獵豹皮芭》等書。1960年,這兩本書在倫敦出版時,一時轟動了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傑出的動物文學”。她的足跡和影響遍及非、歐、澳、亞、北美五大洲的許多角落,正是在她的有力推動下,全世界保護野生動物的運動掀起了新的熱潮。喬伊•亞當遜不僅是一個保護野生動物的專家、傑出的旅行家和探險家,同時還是一個出色的畫家和高產的作家。她的作品材料豐富、具體,內容真切感人,語言樸實生動,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出版,暢銷全世界,有的還被搬上了銀幕。
全文
小獅子愛爾莎出生才兩三天,它的媽媽就死了。我從岩石縫裡把它抱出來,撫摸它,餵它奶粉和用魚肝油、葡萄糖配成的飲料。不久,它那蒙著藍薄膜的小眼睛睜開了,那水汪汪的眼珠滴溜溜的轉。五個月以後,它長大了,很強壯。它一刻也不離開我,晚上也跟我一起睡。半夜裡它常常用粗糙的舌頭舔我的臉,把我舔醒。
夏天來了,愛爾莎特別愛到河裡洗澡,一洗就是幾個鐘頭,洗夠了就到茂密的蘆葦叢中去休息。它看見我蹲在河邊,故意撲騰起浪花,還用前爪輕輕地把我撲倒在地上,十分高興和我開玩笑。
有一天傍晚,來了一頭犀牛。犀牛的脾氣很暴躁,不管是什麼,甚至是火車頭,它也敢撞。那頭犀牛向我撲過來。我沒帶槍,四周也沒有可以隱蔽的地方,心裡想這下子可完了。我大聲呼喊,愛爾莎從遠處跑來,勇敢地和犀牛搏鬥。犀牛敵不過它,掉頭跑了,愛爾莎一口氣把它趕出很遠很遠。
愛爾莎開始換牙的時候,像孩子一樣張開嘴給我看。我輕輕地搖動它快要脫落的乳牙。它閉著眼睛,一動也不動。我有時候靠在愛爾莎身上看書或者畫畫,它吮吸著我的大拇指,不一會兒就安靜地進入夢鄉。
我們到盧多爾湖去,路程有370公里,大部分靠步行。一路上,愛爾莎像小狗一樣蹦來跳去,一會追趕野兔,一會兒給我們叨來打死的羚羊。我們用幾頭驢子馱行李。最初,愛爾莎還能跟它們和睦相處,可是有一天半夜裡,愛爾莎忽然闖進驢群里。驢子嚇得四散奔逃,有一頭被愛爾莎抓傷了。這時候我才想起,獸類在夜裡容易發獸性。我用鞭子著實教訓了它一頓。愛爾莎耷拉著腦袋,一聲不響,垂頭喪氣地蹲在地上,好像求我寬恕。看著它那可憐的樣子,我的震怒拋到了九霄雲外。我撫摸著它的頭,安慰它,告訴它下次可別這樣了。它好像聽懂了我的話,撒嬌似的吮著大拇指,用頭蹭著我的膝蓋,鼻子裡發出輕輕的哼聲。
愛爾莎快兩歲,我想把它送到動物園去,後來又想,應該送它回到大自然去替它選擇一個好的環境,讓它自己去生活。由人扶養的動物回到大自然是不容易生存的,因為它帶著人的氣味。不過,這
也是一種科學實驗,我決心訓練它回到大自然去,並且讓它在那兒過幸福的生活。
我首先教它學會自己捕獲食物我把打得半死的羚羊拋到它跟前,讓它去咬死剖開,慢慢地,它會自己捕獲一些食物了。過了些日子,我把它悄悄的放進獅子生活資源豐富的地區,並且悄悄的離開它。有好幾次,它都餓著肚子回來了。我又高興又難過地接待了它,就像我嫁出去的女兒遇到不幸回到家裡來一樣。過了幾天,我又把它送回大自然。它走後,我又十分想念它,特別是暴風雪的夜晚,我整夜想著它,不知它怎么樣了。
有一次,它回來了,發著高燒。我一步也不離開它,它總是用兩隻爪子輕輕地抱著我的脖子入睡。我給它驗血、吃藥,和它睡在一起。我自己也忘記了我是個人,愛爾莎是只獅子了。它漸漸恢復了健康,可是我捨不得丟開它。又一想,它總是要回到獸類中去的,我才決心離開它。
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三年。最後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它的脖子,吻著它;它好像也覺察到什麼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蹭我。之後,它戀戀不捨地躺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世面為止。
就這樣,我把愛爾莎送回了大自然。
背景故事
1980年1月4日,69歲的喬伊·亞當遜突然死在肯亞東北部的自然保護區里,最初的訊息說她是被獅子咬死的,後來警方查明她是被當地一個牧人殺害的。這恰恰證明了她生前說過的一句話:“可怕的不是動物,而是人!”。
喬伊·亞當遜的一生,是極不尋常,令人驚異的一生。她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從小就喜愛動物。1937年5月,她來到了非洲肯亞的原始叢林。從此,她把她的一生獻給了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在43年的漫長歲月中,她和她的丈夫喬治·亞當森一起,開展了對母獅愛爾莎和母獵豹皮芭的實驗工作。
遺孤小母獅愛爾莎是在喬伊·亞當遜的精心照料下長大的。她們親密地生活在一起,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兩年過去了,愛爾莎長成了一隻威武健壯的大獅子。愛爾莎到了自立的年齡,亞當森決定讓它重返大自然,並對愛爾莎進行了科學的訓練。她的一番苦心沒有白費,愛爾莎終於在叢林中過上了野生生活。最令人驚異的是,母獅愛爾莎重返大自然以後,竟然找了個野生雄獅作伴侶,還把一窩小獅子領回到亞當森夫婦的營地,似乎想把它的孩子介紹給他們二人。愛爾莎把亞當森夫婦看作自己的養父養母,一直到死。
喬伊·亞當遜後來又成功地對母獵豹皮芭進行了實驗。從而否定了人們以往通常的看法,那就是由人馴養的大野獸再也不會被同類所接受,而且沒有雙親的訓養,他們無法得到捕食技巧,只能在獸欄中度過它的一生。現在,拯救稀有和瀕危動物的方針之一就是進行人工繁殖,然後再把它們送回到大自然中去。喬伊·亞當遜這偶然開頭的事情,卻意外地收到具有實際意義的反響。
喬伊·亞當遜與母獅愛爾莎的故事,無疑是愛的故事。人與野獸之間具有天生的恐懼感,然而現在愛戰勝了恐懼。喬伊·亞當遜死後,她的丈夫仍然堅持在肯亞繼續有關獅子的研究。他們最恨偷獵者,因而成為偷獵者的眼中釘。1989年8月21日,喬治·亞當森同他的兩名助手一起被偷獵匪徒殺害了。
喬伊(1911~1977)原籍奧地利,從小喜愛動物。1937年,這位富家少婦去肯亞度假,竟迷上了肯亞的熱帶森林和珍禽異獸。從此她就留在肯亞,與丈夫離了婚,嫁給了當地的禁獵監督官——一個出生於印度的英國人喬治·埃丹森(1906~1989)。兩人志趣相投,把一生獻給了森林動物。有一次,喬治遭到一頭母獅的襲擊,被迫開槍自衛。後來發現,被擊斃的母獅遺留下3頭剛出生的幼崽。於是他們把其中較強壯的兩隻送給動物園,最弱小的一隻留養在家中,取名“愛爾莎”,和它同吃、同睡、同出遊。幾年以後,愛爾莎長大了,埃丹森夫婦就把它放歸山林。埃丹森夫人1960年寫了獅子和我》一書,出版後引起轟動。哥倫比亞影業公司據此攝製了一部彩色片《生來自由Born Free》,由傑姆斯· 赫爾導演,弗吉妮亞·麥肯娜飾演埃丹森夫人。
獅子愛爾莎離家一年後,竟帶了3個兒女回“娘家”。埃丹森夫婦喜出望外,款待了它們。愛爾莎臨別時竟有意把3個兒女留在“姥姥”家。於是埃丹森夫人又寫了續篇《生活自由》,內容就是這3個“外孫”的成長趣事。又經過2年,埃丹森又把它們放歸山林,寫了第三本書《永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