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幹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考察,重溫“小崗精神”,再憶改革歷程,再釋改革決心。站在“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土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在這裡重溫改革,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改革開放不停步,續寫新的篇章。”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1978年,小崗村18戶村民以“託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狀,按下紅手印,簽訂大包乾契約。自此,中國農村改革正式拉開大幕,農村發展進入快車道。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小崗村闖出了一片新天地。作為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小崗村4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重溫改革,並不是為了自我陶醉,而是為了繼續改革。重溫改革,就是要從過往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中,喚醒最初的改革精神和記憶,汲取無盡的改革智慧和能量,匯集新的改革動力和共識。重溫改革,重溫改革當初為了什麼而出發,重溫改革當初依靠什麼而成功,重溫改革當初想要走到哪裡去。
40年前,猶如“一聲春雷”,“大包乾精神”成就了“小崗夢”。而“小崗夢就是廣大農民的夢”,38年後的今天,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繁榮發展、農民的全面小康依舊是全體國人包括農民的期待和追求。無論是融化戶籍制度的堅冰,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還是打破城鄉壁壘,促進生產生活要素的自由流動,抑或是加強新農村建設,讓農民增收增產有尊嚴,根本出路都在於改革。
40年後,“大包乾精神”同樣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今日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壓力和阻力都不同程度地增加,改革的空間和時間約束也都進一步增強。此外,改革要承載更高、更多元的民意訴求,啃硬骨頭、打攻堅戰……這一切,都呼喚銳意改革、大膽改革、創新改革和持久改革。
改革並不存在什麼事先規劃好的完美藍圖,只要有利於人民、國家和民族,就應該大膽闖、大膽試。改革固然有風險,但不改,民族和國家就會有危險。我們要敢於冒一定的風險,不吃別人嚼過的饃,勇於自我革命,突破利益和思想的僵局困局。各級領導幹部要爭做沈浩式的好乾部,把自己擺進去想改革、議改革、抓改革、爭當擊楫中流的改革先鋒。改革還要尊重民眾首創精神,尊重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和熱情,激發並凝聚蘊藏在他們中間的巨大創造力,讓人民民眾在改革中建功立業,在改革中收穫更多“獲得感”。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新一輪的改革中意氣風發、放膽開拓,跑好全面小康和扶貧攻堅這場馬拉松的最後一棒,或許就是對“小崗精神”和改革崢嶸歲月的最好紀念。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亦應無愧今天,不負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