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崑山

小崑山

位於松江西北境內,距城區約10公里處,地處九峰之西南端。海拔54.3米,周圍1.5公里,山地面積約300畝。小崑山為著名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的故鄉,前人將二陸比作美玉,以“玉出崑岡”來讚譽他們。根據陸機詩:“仿佛谷水陽,婉弈崑山陰”以及潘尼贈陸機詩:“崑山何有,有瑤有珉,穆穆伊人,南國之紀”,崑山之名當在機雲之前。後人為區別於江蘇崑山市之馬鞍山,故稱小崑山。現闢為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小崑山園

地理

:小崑山鎮位於上海市西南、松江區西北,“九峰”西端、“三泖”東岸,距市區30公里,離縣城8公里;建設中的滬杭高速公路和512

0國道(即上海郊區環線)在鎮南1公里處交匯。小崑山鎮域面積為29.6平方公里,

戶籍人口1.94萬人。境內有山又有水,是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概況

名字來源

小崑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陸雲的故鄉。前人將“二陸”比作美玉,以“玉出崑岡”來讚譽他們。根據陸機詩“仿佛谷水陽,婉孌崑山陰”之句,崑山之名當在機雲之前。後人因為江蘇省崑山市之馬鞍山又名崑山,故稱小崑山 。 呈東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峰

特點

呈東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峰,北低南高,北峰高44米。全山呈“8”字狀,圓秀而潤,望之如夏盎。遠望又如臥牛,北峰形似臥牛之首,稱“牛頭山”,可找出牛眼、牛鼻、牛鼻孔等五官面形。惜因開山取石,“牛鼻”已被炸毀

歷史

在山之陰曾有二陸故居,山腰有二陸讀書台、婉孌草堂、白駒泉,山巔有泗洲塔院、三聖閣,山麓有紅菱渡、楊柳橋、乞花場、玉光亭、揖山樓、七賢堂等。這些古蹟景點今大都已湮沒。 小崑山有5000多年人類文明史,現有兩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是上海歷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人稱“先有小崑山,後有松江城,再有上海灘”。小崑山歷代名人輩出,自古享有“玉出崑岡”的殊榮,這裡即是三國東吳大將陸遜,晉代文學巨子陸機、陸雲兄弟,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故里,也是現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同志的夫人周寒瓊女士的家鄉。在古時,小崑山還是聞名江南的風景名勝區之一,僅山上百年以上古樹名木就多達數百棵,四周分布著眾多寺廟、教堂,是宗教活動盛行的地區。明清之際,小崑山林木翳然。清代中是清末民初和抗日戰爭時期,林木濫伐殆盡。臨解放時,只剩下一棵銀杏樹和前山坡幾棵梧桐。解放後,松江葉以後,特別縣林場於1970年封山育林。經過多年努力,先後栽植黑松149畝,共約1萬多株。栽植香樟、水杉、刺槐、刺杉、毛竹、淡竹、廣竹、紅殼竹等65畝,現已蔚然成林。1979年,林場投資10萬元,在小崑山東山光坡修築梯田,石駁封土,植香樟、水杉等6種樹木,長勢旺盛。

小崑山十景

嘉慶府志載山有“十景”

白駒泉

又名寒泉。在北峰之顛原泗洲塔院山門外左側。廣僅3尺余,水清可鑑毛髮,鄉人掬水洗眵,民間傳可治目疾。1958年被人投以石塊而乾涸。右側原也有一泉,早枯。兩泉分布左右,很對稱,人們形容為一對牛眼睛。據《峰泖勝概》記載,乾隆帝曾密訪崑山,在此系馬飲水餵料,並在石板上書“白駒泉”三字,附詩一首:“鐵筆點頑石,龍馬飲玉泉,晶瀅三尺水,照罷一身寒。”泉因此得名

涌月台

在北峰與山鞍之間,朝觀日出,夜賞月華,意境清淡。

神虎穴

在山之西坡玉光亭上5米許,深2~3尺,現隱沒竹林中。傳說中峰禪師設道場時,有神虎出穴聽說法;另說中峰禪師設道場時,有神虎出沒林莽,惟李某能降之,神虎被李某追逐,走投無路,化作一隻“山貓”,蜷縮在東坡石縫裡,才得脫險。

紅菱渡

在崑山南麓百米左右,水不深,鄉民於此種植水紅菱,因采菱時坐木盆中,浮水而擷,故名

楊柳橋

在崑山前,俗名山前橋,單孔石級平板橋,跨度12米。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清道光七年張允垂修。原橋左右兩岸遍植楊柳,與“紅如夕霞”的紅菱渡相映如畫。1977年,填河改道,原橋被拆,移前35米新河處新建砼橋一座,仍襲用原名。

紫藤徑

為費隱和尚與其首座天則所植。

乞花場

位於山之北麓。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和徐孟孺、陳繼儒游崑山時,得一莊墅,考為二陸遺蹤,遂建湘玉堂,其側室曰蕉堂,中奉二陸神主以祀。湘玉堂之陰與二陸祠之左為廣場,約6畝,欲雜蒔花卉,請諸親友捐花,故名乞花場。

玉光亭

在山西坡,距地面10米左右,原亭高約2.5~3米,八角形。頂部用玉色石灰作材料,如道巾狀,每瓣有榫口鑲合,飾以花紋,葫蘆結頂,周長約4.4米。亭毀於清末,殘料在1958年作燒石灰原料。

七賢堂

清諸嗣郢在二陸祠內並祀楊維楨、錢惟善、陸居仁、陸應陽、陳繼儒,稱七賢堂。

揖山樓

小崑山小崑山

在讀書台,前探赭石,後托青山,毀於清末。

未入“十景”名勝

涓秀泉

在崑山山前路北,老市河東岸,有一股細流從石縫中潺潺流出,終年不絕,潮至淹沒,潮退現蹤。1978年拓寬河道,砌石駁護岸而失其所在。

二陸宅

在崑山下,為陸機、陸雲故宅。陸機詩云:“仿佛谷水陽,婉孌崑山陰”,即宅的所在方位。歷代文人慕名瞻謁者不絕,留下不少詩篇。北宋詩人梅堯臣慶曆四年《過華亭》一詩,說明二陸宅在北宋時早已荒蕪。

婉孌草堂

在三聖閣西側,明陳繼儒建,內祀二陸。

讀書台

在原泗洲塔院坡下,為一塊長24米、寬8米的平地,似人工開鑿。台後有一屏石壁,高5~6米。相傳吳滅後,二陸退居故里,閉門讀書10年,此其遺址之一。後人曾於此建二陸祠。

泗洲塔院

又名九峰寺。在崑山北峰,傍慈雨塔而建,占地3畝,南宋幹道元年釋心古建。因尊泗洲和尚,故名泗洲塔院。歷經明、清,先後建真武殿、西方殿、三聖閣、藏經閣、寶藏閣、寶訓堂、水月殿、華陀殿、大雄殿等多重殿宇,規模宏敞,山門有四大金剛,寺內有十八羅漢,成為江南名剎。清順治五年寺僧以大殿方位不利,動工易向。一壁不移,片瓦未動,將塔院大殿及佛像,由面向正南轉而向北。清代順治帝曾書“樂天知命”和“一池荷葉衣無盡,數畝松花食有餘”和“天上無雙月,人間本一僧”兩副對聯,贈塔院住持天童僧本月。康熙帝南巡時,賜贈御書“奎光燭影”匾額。鴉片戰爭後,迭經戰亂,寺漸毀。1941年,日寇占為巢穴。1943年,日偽第三區公所拆除全部殘留房屋,全寺夷為平地。

慈雨塔

在崑山北巔,又名泗洲塔。為唐龍朔初西域僧伽來江南宣化時所建。僧伽晚年定居泗洲,號泗洲和尚。明萬曆年間,塔傾圯,僧人又在山北坡另築石塔三幢。

夏忠靖公祠

在山後,祀明戶部尚書特進太師夏原吉。夏是專職治水尚書,永樂元年奉命主持蘇浙水利,辛苦勤政,卒謚“忠靖”。民感其德,在崑山修祠立祀。後傾圮重建,尊為神靈,稱夏司空。俗名土地廟。解放後,於50年代拆除。

張氏宗祠

在山後,為清杭州知府張允垂祖上建。張允垂,婁縣人,家有藏書3萬卷,為松江著名藏書家。死後葬於崑山走馬塘北岸,1983年發現墓志銘,由縣博物館收藏。

陸褘墓

據《雲間志》載,墓在崑山之絕頂,舊有徵北將軍陸禕墓碑,但早已斷毀不全。宋代許尚詩曰:“崎嶇尋古隧,衰草隱寒原。欲讀將軍事,豐碑只半存。”至清代已無跡可尋。

“夕陽在山”石刻

近年在山腰的二陸讀書台附近崖壁上發現,下署“子瞻”兩字,疑為蘇軾所書

現狀

:小崑山於1978年建立鎮級行政建制。建鎮20年來,小崑山社

會、經濟保持高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中後期以來,小崑山在市

郊率先實施了“三個集中”戰略(即居住向集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

中、耕地向農場集中),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城市化的成功之路。小昆

山集鎮從一條只有幾十米長的破舊小街發展成為全縣規模最大的現代

化集鎮,被列為全國50多家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工業經濟

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成為主導產業,使小崑山從全縣最貧窮落後的鄉

鎮一躍成為松江西部經濟強鎮。

二、集 鎮 建 設

初期探索

:1978年建鄉時,小崑山集鎮僅僅是一條長不到百米,寬不足三

米的小街,占地面積只有0.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60人,幾乎

找不出現代化的設施。新組建的黨政領導班子把集鎮建設放上了重要

的議事日程,高起點地開始了集鎮規劃和建設,形成了一批商業、辦

公等公共設施,但由於當時投入不夠,人入不足,集鎮建設缺少後勁

,規模難以突破。經過實踐和思索,鎮黨委、政府終於在1986年

大膽地作出了一項在當時市郊開風氣的新決策,這就是鼓勵農民帶資

進鎮建房,實行“居住向集鎮集中”,小崑山集鎮建設從此步入了快

速發展的軌道。

建設成就

(1)農民進鎮住宅建設。到97年底,已建成8個居民新村和三個別墅小區,集鎮住宅總面

積達到25萬平方米,集鎮居住人口達到11000人,約占全鎮1

.94萬總人口的60%,如果加上集鎮規劃區內兩個行政村的40

00人口,實際居住向集鎮集中程度已達到75%以上。

配套設施建設

。在基礎設施方面,目前,2.4平方公里的集鎮範圍內,形成了五

橫二豎主幹道路網路,建成了3.5萬伏變電站、萬門程控電話局房

、1.5萬噸級自來水廠。在生活服務設施方面,已經形成了兩條總

長近1公里的商業街,一批松江區城大店在昆開設了分店,總商業網點超過300個。基

本建成了集中、小、成、幼四校於一體的全縣一流的鎮級教育園區,

衛生院設施先進,有線電視站已經與市、縣聯網,集鎮上有多功能休

閒中心等眾多文化娛樂場所。上海市規模最大的機動車駕駛員教考基

地也在小崑山。

環境建設與管理

以綠化、淨化、美化為目標,不斷提高集鎮形象品位。各住宅小區

都進行了綠化配套,其中三個最大的小區全部輔上草坪,做到小區內不見泥地,秦安街兩側建成了各寬6米的2.6公里綠色長廊,建造了鐘樓、鎮標、雕塑等一批標誌性建築,在十幾幢主要大樓上安裝了各種燈

光設施。建立了集鎮管理辦公室,統一指揮、協調集鎮市容衛生、綠

化、物業、治安等各項管理,提高集鎮管理水平,使小崑山集鎮成為

松江區第一文明集鎮和上海市二級衛生集鎮。

3、松江科技園區(小崑山鎮)一期工程:

松江區人民政府與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於2002年5月5日簽訂了投資意向書

,7月5日簽訂了投資協定書,7月25日由松江區發展計畫委員會

批准《關於上海松江科技投資開發有限建設“台積電”第一期生產廠

房項目建議書的批覆》。

該工程位於松江科技園區原小崑山鎮打鐵浜村,西起“同三”國道,

北至小崑山鎮打鐵浜村、東至長興港、南至文翔路,總占地面積2300畝,一次規劃,分四期實施,第一期占地618

畝。首期建築面積194443平方米。其中:生產用房13160

2平方米,主動力車間18000平方米,倉儲用房5750平方米

,變電房3000平方米,辦公及輔助用房36091平方米。

該項目是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投資的獨資企業

,主要生產8英寸矽片和0.25微米積體電路晶片等高科技產品。

第一期工程計畫總投資7.975億元。

該工程於2002年8月17日開工,一期建成後,估計年生產

能力為84000個晶片。

該工程建設單位由德國美施威爾(中國)有限公司總承包,設計單位是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有限

公司上海分院

三、交通與小吃外賣號碼

1、樂都站—小崑山站

1)1982年1月20日,公交松(江)昆(小崑山)線就已通

車。

2)松天線也可到達

2、東門站—小崑山站

1)松昆專線

3、外買號碼(民以食為天,方便大家^_^)

1)拉麵 57761987

2)品客

一店.57764926

二店.29029349

3)陳江澤 57763871

四、小崑山學校,衛生院及一些重要建築的介紹

1、小崑山學校

本校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始稱玉山學堂,由地方士紳、商賈捐款,以小崑山南山坡龍山道觀舊舍為校舍,推清末秀才朱烈張為校長,定“潔、直、愛、敬”

為校訓。

1912年7月,易名為公立松江縣小崑山鄉立第一初等國小校。1

913年,在龍山道觀北建校舍5間。1915年改校名為松江縣小

崑山國民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學校無固定校舍,曾六易其址,二度

由私人辦學。1941年9月,易名為小崑山保國民國小。1946年又易名為小崑山鎮第二保國民學校。1947年,易

名為崑岡鄉中心國民學校。1948年9月,學校遷至現址之西北隅

朱姓宅第。1948年初更名為縣立天昆區輔導中心校,1949年8月,稱崑岡中心校。1957年撤區並鄉

後,改名為昆崗輔導中心校,隸屬天馬鄉(1958年9月起為天馬

公社)中心校。“文革”時間稱躍進“五七”學校。並附設國中班,

1974年,撤國中班後,改名為躍進國小,1978年3月改名昆

崗公社中心校,1985年易名為昆崗鄉中心校;1994年4月起

更名為小崑山國小,2002年9月中國小合併,更名為小崑山學校

。學校具有光榮革命傳統。

地址:小崑山鎮平原街100號

2、小崑山希望工程學校

全國首座專門面向貧困地區希望國小教師的培訓基地位於松江區小崑山鎮,占地100畝,分教學樓、展示樓和宿舍樓三

個部分,可同時接納300名教師接受培訓。目前,已有7個省、自

治區的346名教師來滬得到免費培訓。教師們親切地將培訓基地稱

作他們的“希望學校”。

第三批100名學員上周在“希望學校”接受了為期一周的培訓,內

容包括教學理論、教學技巧、學生心理學、興趣教學法、少先隊工作

以及上海形勢等。授課老師都是上海的全國優秀教師、市園丁獎獲得

者和特級教師。

地址: 小崑山機動車駕駛技術學校附近

3、上海小崑山機動車駕駛技術學校

上海小崑山機動車駕駛技術學校繫上海有色金屬集團總公司與松江

區小崑山鎮政府聯營組建的專事培訓機動車駕駛員的企業,創辦於1

994年,由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題寫校名。該校南靠滬杭高速公路大港出口處,北臨滬青平(318國道)公

路,東依風景區佘山,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

學校占地近千畝,設有7個訓練小區,訓練道路總長65公里。區域

和道路是根據我國的道路特點及發展趨勢設計建造的,集市區、郊區

多種道路、路形為一體,匯各種交通標誌、設施於一地,是中國交通

道路網路的縮影。

學校建有教學樓、辦公室、宿舍樓、餐廳、浴室等齊全的教學設施和

輔助設施,建築面積達3萬平方米,可供3000人同時食宿。天天

有班車接送學員,也可安排學員就近訓練。

學校擁有7個科室、1個修理廠、23個培訓部,600多輛教練車

,700多名教練員,是上海規模最大、設施最全、教學形式多樣的

機動車駕駛技術培訓基地

地址:小崑山鎮清雲街88號

4、小崑山衛生院

上海松江科技園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始建於1978年,前身為昆

崗公社衛生院,1984年改稱為昆崗鄉衛生院,1994年改稱為

小崑山鎮衛生院,2003年經衛生體制改革,轉換為“上海松江科

技園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中心地處松江科技園區中心位置,占地面積3996平方米,建築面

積4275.5平方米,服務面積48 平方公里,主要負責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30805人的預防

、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畫生育技術指導等六位一體的社

區衛生服務工作。

地址:上海松江區小崑山鎮鶴溪街75號

5、良祥賓館

良祥賓館,占地面積1.8萬餘平方米,營業面積1.5萬餘平方

米。毗鄰松江新城和松江大學城,離滬杭高速公路大港出口僅五分鐘路程,到市中心人民廣場、松江出口加工區均有直達車,交通便捷,是一家集餐飲、娛樂、客

房、會務於一體的三星級休閒度假賓館

地址:松江小崑山鎮秦安街39號,滬杭高速大港出口下,右轉一公

里即達

6、小崑山九峰禪寺

小崑山位於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小崑山鎮境內,在縣城西北,地處

九峰之西南端,呈東南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峰。全山似“8”字狀,望之如復盎,遠望

如臥牛之首,故又稱“牛頭山”。

泗洲塔院又名九峰寺,座落於小崑山北峰,南宋幹道元年(1165)釋心

古建。山門有四大金剛,寺內有18羅漢,暮鼓晨鐘,具備了江南名剎的宏大氣

派。清順治五年(1648),順治帝南巡,提出寺院大殿應易向面

朝北京。康熙帝四十四年(1705)南巡時,曾書“奎光燭影”扁額。

現經市宗教局,市區佛協同意,批准修復現為九峰禪寺,現任主持

戒法。

五、歷史人物

1、抗清英雄——夏完淳

祭祀抗清民族英雄夏完淳之相關圖片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

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別雲間》——作者:夏完淳

松江昆崗有個盪灣村,夏完淳在那村中一處墓穴下默默寢息,已有三

百五十多年了。他死的時候只有十七歲,用現在的話說,那時他還是

個“花季少年”。他是在南京被清軍殺害的,直接下誅殺令的是降清的“大學士”洪承疇。在當時

43名共赴刑場的抗清義士中,他是最年少的一個。夏完淳,生於1

631年,卒於1647年,字存古,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聰明早慧,九歲即能創作詩文詞賦,與其父

夏允彝,師陳子龍,並有聲名。明亡後,從父、師起兵抗清,時年十四歲

。事敗,父允彝自殺。夏完淳又與其師陳子龍奔走,復入吳易軍中參

與軍事。吳易兵敗後,夏完淳流亡於江漢之間,繼續進行抗清活動。

順治四年(1647)夏天,因上表謝魚王遙授中書舍人,被人告發

,不幸被捕,解送南京,他在監獄裡被關押了八十天。他給他親友寫

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詩篇和書信。死亡的威脅並沒有使他恐懼,他感到

傷心的就是沒有實現他保衛民族、恢復中原的壯志。主持審訊的是洪

承疇。洪承疇知道復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軟化的手段使

夏完淳屈服。他問夏完淳說:“聽說你給魯王寫過奏章,有這事嗎?

”夏完淳昂著頭回答:“正是我的手筆。”洪承疇裝出一副溫和的神

氣說:“我看你小小年紀,未必會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

你肯回頭歸順大清,我給你官做。”夏完淳假裝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

承疇,厲聲說:“我聽說我朝有個洪亨九(洪承疇的字)先生,是個

豪傑人物,當年松山一戰,他以身殉國,震驚中外。我欽佩他的忠烈

。我年紀雖然小,但是殺身報國,怎能落在他的後面。”這番話把洪

承疇說得啼笑皆非,滿頭是汗。旁邊的兵士以為復完淳真的不認識洪

承疇,提醒他說:“別胡說,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呸”

了一聲說:“洪先生為國犧牲,天下人誰不知道。崇禎帝曾經親自設

條,滿朝官員為他痛哭哀掉。你們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

魂!”說完,他指著洪承疇罵個不停。洪承疇被罵得臉色像死灰一樣

,不敢再審問下去,一拍驚堂木,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

公元1647年九月,這位年才十七歲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殺害

2、二陸——陸機、陸雲

陸機(261~303),字士衡。晉吳郡華亭人,家住崑山(今小崑山)之北。身軀魁偉,聲音洪亮。祖父陸遜和父親陸抗都是

三國時吳國名將。幼秉家學,少年時就以能文見稱。14歲父死,襲

職為牙門將。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吳亡。與弟陸雲退居鄉里,閉門勤讀10年,才

思益進,寫下許多詩、賦、散文。因慨吳之亡,作《辨亡論》兩篇,

論述吳國興亡原因,與賈誼《過秦論》媲美。所作《文賦》,為我國

文學史和美學史上的一篇有創見的重要文章,不僅闡述了藝術構思與

生活的關係,而且最早論述了藝術構思中的心裡活動,探討了藝術創

作中的靈感問題,並提出與儒家傳統“詩言志”說相對峙的“詩緣情

”說,肯定了情感因素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地位,較之曹丕的《典論

·論文》前進了一大步,對後來劉勰著《文心雕龍》有很大啟迪。

太康十年,偕弟雲同赴首都洛陽。初次拜訪太常張華,華非常器重二人,說:“伐吳之役,利獲二俊

。”經張華的揄揚推薦,二人名重當時,號稱“二陸”。機任祭酒,

累遷太子洗馬、著作郎。吳王司馬晏出鎮淮南,以機為郎中令,遷尚書中兵郎,轉殿中郎。

晉武帝死後,司馬氏家族爆發了爭權奪利。互相攻殺的“八王之亂”

,陸機也被捲入。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殺賈后,自立為皇帝,任陸機為中書

郎。次年,司馬倫被誅,齊王司馬[font=宋體]冏逮捕陸機交

廷尉治罪。經成都王司馬穎營救獲釋,被任為平原內史。時政變迭起,中原多難,同里顧榮勸機棄官還鄉。機負其才望,而志在匡救世難;有感激成都王穎

救命之恩,以為穎必能康隆晉室,故不從。

太安二年(303年),司馬穎起兵討伐長沙王司馬乂,任機為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20萬攻打洛陽。機堅請辭去都督之職,穎不許,遂行

。戰於河橋,因指揮失靈,兵敗。冠軍牽秀與宦官孟玖等乘機進讒言

,誣機“有異志”。司馬穎乃派牽秀捕殺陸機。臨刑,思及顧榮之言

,慨嘆:“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部下士卒聽到陸機被冤殺,多

有下淚的。

所作詩,精於煉詞,情景交融。所作文,注重排偶,如《吊魏武帝文

》、《豪士賦序》等,基本上用排偶句,開駢文先河。鍾嶸在《詩品

》中稱“陸機為太康之英”,又說“陸才如海”。還擅長書法,流傳

至今的《平復帖》,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名人手跡(藏故宮博物館)。

著作有《吳書》(50卷)、《晉紀》(4卷)、《洛陽記》(1卷

)、《正訓》(10卷)、《要覽》(3卷)等,都已失傳。所作詩

文甚富,原有集14卷,也已散佚。今存宋人輯本《陸士衡集》(1

0卷)

陸雲(262~303年),字士龍。晉吳郡華亭人,家住崑山(今小昆

山)之北。陸機的胞弟。好學,有才思,5歲能讀《論語》、《詩經

》,6歲能文章,與兄陸機齊名。年16,舉賢良。晉太康十年(2

89年),與兄機離家入洛,在張華家遇名士荀隱(字鳴鶴)。張華

要求他倆交談“勿作常語”。陸雲自我介紹:“雲間陸士龍”》荀隱

回答:“日下荀鶴鳴”。他倆的對話成為當時的文壇佳話,“雲間”

從此成為松江的別名。

刺史周浚召為從事,對人說:“士龍,今之顏子也!”後出補浚儀令

,縣稱難治。到任後,下不能欺,市無二價,又能斷疑案,一縣稱神

明。郡守嫉妒他的才能,屢派使者訓責,乃辭官去。百姓追思他,畫

像為祀。吳王司馬晏任為郎中令。後由成都王司馬穎任為清河內史。司馬穎討齊王司馬[font=宋體]冏時,以云為前鋒都督

。司馬冏伏誅,升云為大將軍右司馬。司馬穎志驕政衰,陸雲屢以正

言逆旨。及陸機兵敗被冤殺,陸雲也一起遇害。死後,門生故吏迎葬

於清河。

所作詩頗重藻飾,以短篇見長。為文,清省自然,旨意深雅,語言清新,感情真摯。主張“文章當貴經綺”,實開六朝文學的先聲。

所書《春節帖》,被選入《淳化閣法帖》。所著詩文349篇,《新書》10篇。後人彙輯為《陸士

龍集》行世。

本縣崑岡鄉小崑山上有二陸讀數台遺址,山後有二陸故居。縣城內普照寺舊址原為陸機舊宅,其西舊有二陸祠,今廢。

3.“山中宰相”陳繼儒

明代晚年,松江有一位大名士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是小崑山人。他二十九歲時應舉名落孫

山,心灰意冷,焚毀衣冠,後隱居於九峰間,埋頭書畫著書,求手跡

者無虛日,名聲大振。他工詩文,善書畫,與當時的文壇領袖董其昌

齊名。曾先後數次奉詔徵用,均以病辭。宰相徐階也十分器重他,故

人稱他為“山中宰相”。他在“二陸讀書台”原址旁闢地建“婉孌草堂”,以祀陸機、陸雲這兩位出身於崑岡的

晉代著名文學家和詩人。他還常為地方百姓與官府周鏇,減輕勞役,

減免漕糧,修橋補路等,做了不少好事,因此遠近酒樓茶館,都掛著

他的畫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