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故事
大約一年前,這裡是一家書店;一年後,這裡仍是一家書店。從前的店主是個賣書的長者,他在很多人的評價里,是一位有學識、低調的人物。經營了多年的書店,漸漸有了情懷,著實“籠絡”住了一批同樣有情懷的人。在書店做最後的清倉處理時,一個年輕的小伙武葉誤打誤撞地來了,他淘了幾本一直在找尋的關於樂山的書,就走了,再回來的時候,他就成為了婺嫣街64號的新主人。小屋裡的來源
在城市的樓群之間,我的小屋,門外有棵大樹,風兒吹著樹葉敲打我的窗戶。我喜歡坐在門外看日落日出,我的小屋,我可以光著屁股,讓你看到我的肌肉和肋骨。我的小屋,不用和他們一樣,累的時候我不用去故作笑容,我的小屋,黑夜裡的眼睛,望著我的全部,小屋你可感到,我來去的腳步,在你心臟里我踱不去孤獨……”武葉說,趙雷的這首歌曲《小屋》,概括了他對“小屋裡”的情感,恰到好處。
婺嫣街64號
婺嫣街在樂山的街道里,已經算是花鳥魚菜的市場了。葉兒粑的香氣、新鮮瓜果的清新、魚缸活水的腥氣、汗水的臭味……混合成的市井味兒,從未散去過。一條街走到底,吃的,喝的,玩的,什麼都不缺。可是,如果你以為這條街只是為了讓人食裹腹,那它和其他街道相比,也同樣“俗”了。至少婺嫣街64號,就鐵定不是一個飽暖或者思淫慾的地方,它是生活中的另外一種可能性,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在這裡找到什麼。
無好書,不是真正的獨立書店
一家真正的獨立書店,不是靠情懷就夠了,沒有好書,書店也沒有了價值。“所謂好書,不是邊緣的書,不是過於冷門的書,凡是在書店的書,90%的是要我們看過的。”
10000本好書的募集活動
在全城募集12位社區收書志願者、6000位贈書人,這些贈書,小屋裡均不對外售賣,只供閱讀。贈書者在扉頁留下姓名寄語與贈書時間即可,如果想取回,隨時都可以。書、人、書店、城市,開始連結起來,彼此的關係開始發酵著,從小範圍到更廣的圈子裡。一時間,書蟲們像是被喚醒了一樣,開始集結,朋友圈紛紛轉發,一本、兩本、三本、四本;新書、舊書;小說、散文、雜記、詩集紛紛從不同家庭的書櫃裡、床頭邊、桌面上、箱子底來到了小屋裡,在書的扉頁,他們大多都留下了自己對所贈書的感受和對下一位可能看到它的讀者的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