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遺址為一不規則形台地,高出地表約有4米,東高西低,南側因早年取土呈陡坡狀,北呈緩坡狀,面積達10000平方米。遺址上現為農田距淮河水道約有1000米。遺址地表散布有夾砂紅陶錐狀鼎足、夾砂紅陶罐殘片、泥質紅陶器口沿等北辛至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殘片及螺殼、蚌殼、少量的獸骨等。南側剖面上距地表30厘米處,可見一處長約4米,厚20—40厘米的紅燒土層。從採集的標本來看,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上限不遲於新石器時代中期,下限可至商周,延續時間較長,文化層堆積較厚。從南側被破壞的剖面觀察,各文化層包含的遺物均較為豐富,為沿淮地區時代較早、面積較大的一處遺址,對研究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有著重要的意義。